
药物研发过程较为漫长,那么药物研发包括哪些步骤呢?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一颗药的研发过程。
确定药物及治疗作用靶点
在研发药物前,还需要明确药物所治疗的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按照疾病的发病机制确定药物作用靶点,以便充分发挥研发药物的有效性。
2.发现先导化合物
在寻找对靶点产生作用的化合物过程中,这些化合物可能来源于天然产物,如动物、植物或海洋生物所提取的活性成分,也可能利用计算机模拟设计、高通量筛选,或是基于既往研究项目发现。
3.优化先导化合物
在发现先导化合物后,需要对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活性等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化合物结构优化与修饰提供科学指导,进而能够发现活性更佳的候选药物。
4.确定候选药物
在确定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候选药物时,代表新药开发流程的转折点,在选定候选药物期间,需要遵循5个原则:
药效学:候选药物药效学原则上需不低于临床应用的同类化合物。
药代动力学:对临床试验动物有适宜的药代动力学,如口服生物利用度、适宜的半衰期、较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等。
理化性质: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分配性、化学稳定性、离解性等。
安全性:在多剂量耐受性及蓄积性试验过程中,未出现致突变、致畸、围产期毒性等用药不良事件。
多个候选药物:为了预防首选开发的候选药物失败耽误时间,还需要准备好备选的候选药物,备选药物需要与首选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同时其结构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5.临床前实验
化学、制造与控制:新药开发首要步骤为研发原料药合成工艺,此过程在于优化药化路线,在初期主要注重研究毒理,随着研究深入,还需要按照实际需求对合成路径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开发合理生产的工艺,满足临床用药及商业化的需求。
6.临床研究
在化合物通过临床前试验后,还需要向药监部门递交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在申请中还需要详细说明以往的试验数据、临床试验的地点、人员及实施方法,同时还需要提供新化合物的结构、给药途径、动物试验等毒性信息。临床试验还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与批准,定期向FDA与RB汇报临床试验进展及结果,国内需要在获取NMPA正式批准后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Ⅰ期临床试验:在此试验阶段需要招募20~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其提供不同剂量的药物,志愿者需住院24小时接受持续监护,对药物在体内的血液浓度、排泄情况及药物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同时做好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信息的收集,以便对药物的药理学、安全性、人体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等特性进行评估。
Ⅱ期临床试验:为了证实药物的治疗作用,需要招募100~500名相关疾病患者,对药物治疗有效性的证据进行收集,可以运用随机盲法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估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为后续临床试验药物剂量调整提供参考。
Ⅲ期临床试验:纳入1000~5000名临床与住院患者,进一步采集药物有效性数据,通过开展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实施统计学分析,以便了解药物的有效性,尤其需要关注老年及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
新药申请:在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还需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申请。
批准上市
新药申请在获取药监部门批准后,即可进入市场,但是需定期向药监部门递交药物副作用及质量管理记录。
Ⅳ期临床研究:在新药获批上市后,还需对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持续监测,结合监测结果定期更换、调整药物说明书,便于为医患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药物研发需要长时间研究,还需要跨学科的紧密协作,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质量控制,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