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在神经内科病房里,护士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脑梗患者在进食时,突然面色胀红、剧烈呛咳,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这看似平常的进食危机,实则暗藏着致命风险。作为守护患者的“第一道防线”,掌握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奥秘,不仅关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其生命安全。
吞咽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由大脑皮层、脑干神经核团与咽喉肌群精密配合的复杂工程。当脑梗发生时,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大脑皮层吞咽中枢或脑干的疑核、舌下神经核等区域缺血坏死,就会打破这一精密平衡。数据显示,约60%的急性脑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这一比例在脑干梗死患者中更是高达80%。受损的神经无法准确传递吞咽指令,咽喉肌群协调性紊乱,使得本该顺畅的吞咽过程变得险象环生。
评估吞咽功能是护理的第一步。临床中,护士常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初筛:让患者端坐位喝下30毫升温水,根据呛咳情况和饮水耗时分为五级。一级(5秒内一饮而尽无呛咳)属于正常,而五级(频繁呛咳无法完成)则提示重度吞咽障碍。但这只是“基础关卡”,进一步结合吞咽造影检查,能直观观察食物在咽喉部的流动轨迹,发现隐性误吸——即食物无声无息进入气道的危险情况。更细致的评估还包括口腔感觉测试、舌肌力量评估等,这些都需要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判断能力。
吞咽障碍带来的不仅是进食困难,更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当食物误入气道,细菌随之入侵肺部,可能导致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而长期无法正常进食,会使患者体重骤降、免疫力下降,延缓康复进程。因此,个性化的进食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护士可以指导其调整进食姿势,采取30°半卧位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辅助食物下行;食物质地也需精心调配,避免过于稀薄的液体和粗糙的固体,选择果冻状、布丁状的均质食物,既能保证营养,又便于吞咽。
对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鼻饲或胃肠造瘘是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准确测量鼻饲管置入长度,定期检查胃残留量,防止反流误吸。同时,吞咽康复训练也是贯穿护理全程的重要环节。冰刺激疗法通过用冰棉签刺激软腭、舌根,唤醒吞咽反射;舌肌抗阻训练借助压舌板,增强舌体运动能力;呼吸训练则帮助患者在吞咽时更好地协调呼吸,减少呛咳风险。这些训练需要护士耐心指导、持续监督,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此外,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患者因吞咽障碍失去自主进食的能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抗拒治疗。护士需要像“心灵导师”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吞咽障碍的康复过程,分享成功案例,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同时,还要指导家属掌握居家护理要点,从食物准备到喂食技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吞咽障碍的治疗也有了新突破。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吞咽中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可精准调节咽喉部肌肉张力,改善吞咽协调性。这些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但仍需结合传统康复手段综合应用。在居家护理中,家属可利用吸管训练增强患者唇部力量,通过吹气球练习呼吸控制;准备增稠剂将液体调制为蜂蜜状或果酱状,能显著降低误吸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吞咽障碍并非永久性损伤,约70%的患者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可在3个月内显著改善。定期复查吞咽功能,根据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护理方案,是帮助患者重拾自主进食能力的关键。
吞咽障碍是脑梗患者康复路上的“绊脚石”,而护士则是帮助患者跨越障碍的“引路人”。从精准评估到科学护理,从康复训练到心理支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护理工作者的专业与智慧。唯有真正做到“吞”之有道,“咽”之有理,才能让脑梗患者重拾“食”的尊严,走向康复的坦途。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