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赶紧吃药杀菌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相关,不少人视其为胃部健康杀手,阳性就想治疗。但其实,它并非需要一刀切地用药根除,是否用药要结合个体情况判断,盲目杀菌可能有健康风险。
幽门螺杆菌阳性不代表胃病确诊
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代表感染,不等同于患有胃病。数据显示,全球约有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其中大部分人并无明显症状,也不会发展成器质性胃病,医学上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细菌的毒力强弱不同;另一方面,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胃黏膜屏障功能也会起到保护作用。
若感染后已出现胃痛、烧心、反酸等症状,或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炎、胃溃疡等病变,那么幽门螺杆菌就可能是致病元凶,需要及时干预。
这几类人,幽门螺杆菌阳性需优先治疗
虽然并非所有感染者都要吃药,但以下几类人群因感染后患病风险较高,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根除治疗——
已出现胃部病变者:包括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屏障,此时根除细菌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患有胃癌,感染者自身患胃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这类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
有明显症状的感染者:若频繁出现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排除了其他病因,经医生评估确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需通过药物根除细菌。
特殊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黏膜损伤和出血的风险,需先根除细菌再用药。此外,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若怀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也需考虑治疗。
这些情况,幽门螺杆菌阳性可暂不治疗
除上述需优先治疗的人群外,以下情况即使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医生也可能建议暂不用药,以观察为主——
无症状的健康人群:对于年龄较轻、无胃病症状、无胃癌家族史的感染者,由于根除治疗需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引发副作用,因此不建议盲目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减弱,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性较差,因此医生会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而非强制杀菌。
儿童青少年:儿童的胃黏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部分儿童感染后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自行清除。此外,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控制剂量,因此仅在出现严重胃病症状或并发症时,才考虑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肝肾功能不全者:根除治疗中的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需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可能加重器官负担,因此需在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方案,或暂时不进行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科学应对分三步
若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无需恐慌,可按照以下步骤科学应对——
第一步,及时就医评估:携带体检报告前往消化内科就诊,向医生详细说明是否有胃痛、反酸等症状,是否有胃病或胃癌家族史,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医生会结合这些信息,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第二步,如需治疗,严格遵医嘱:若医生建议根除治疗,需严格按照处方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提前停药。根除治疗疗程通常为10-14天,过早停药可能增加后续治疗难度。服药期间若出现轻微腹泻、恶心,可及时告知医生。若出现严重过敏,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第三步,无需治疗者,定期复查并做好防护:无症状且无需立即治疗的感染者,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水杯,日常保持规律饮食,减轻胃黏膜负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