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波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2932

“喘不过气”可能不是简单的体力不支

不少中老年人逐渐会发现,以前轻松能爬上五层楼都不觉得累,现在却连走几步路都感到气喘吁吁、心慌胸闷,有时甚至需要中途停下来缓一缓。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是年纪大了、锻炼少了、体力自然不如从前,甚至有人安慰自己“这就是正常衰老的过程”。

然而,如果你明显感觉到呼吸困难的情况加重,尤其是在平时活动量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同时伴有下肢浮肿、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体液潴留的表现)、晚上平躺睡觉时呼吸更不顺畅,那就不能简单归因于“老了”或“没锻炼”。这些症状极有可能是在向你发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预警信号。忽视这些变化,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什么是心衰?不是心脏“停止”了

心力衰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心脏坏死”“心脏停止”,实质上是心脏泵血功能低下,不能有效维持机体各部的血液灌注,导致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和相应功能的异常。

心衰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终点站”。常见的诱因包括: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高血压长期控制不良;心脏瓣膜病;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等);心律失常(如房颤);糖尿病等慢性病。

心衰一旦出现,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病情还可能反复恶化,严重时威胁生命。

心衰的“隐形面具”——早期症状不典型

心衰的早期并不总是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它是“悄无声息”地潜伏在生活的细节中。常见的早期表现包括:

走路或轻微活动时容易气喘:比如以前能轻松上三楼,现在走到二楼就觉得胸闷、气短。晚上睡觉必须垫高枕头:平躺时气短,必须抬高上半身才感觉好转。容易疲劳、乏力:即使没有剧烈活动,也觉得提不起劲,常常犯困。体重突然增加:并非饮食引起,而是体液潴留,尤其是下肢、脚踝水肿。夜间尿频:白天尿少,但一到晚上排尿明显增多。

由于这些表现常被误解为“年纪大”“缺乏锻炼”或“肾不好”,很多患者往往延误就诊,直到病情加重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喘”出心衰,警惕高危人群

虽然人人都有可能患上心衰,但以下几类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和功能减退;曾患过心肌梗死的人,梗死后的心肌不能恢复正常功能,长期会引发心衰。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可损害心肌结构,被称为“糖尿病性心肌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人群:体重超标、脂肪堆积容易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吸烟、饮酒人群:心肌毒性积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60岁以上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易发生心衰。

心衰虽难治,但可控

虽然心衰难以完全治愈,但只要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很多患者仍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包括:

1.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进行干预,控制诱因是基础。

2.药物治疗。ACEI/ARB/ARNI类药物: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重构,减慢心率;利尿剂:缓解水肿、呼吸困难;醛固酮拮抗剂:保护心肌,减少住院率;SGLT2抑制剂:近年来的新型心衰药物,即使没有糖尿病也有明显疗效。

3.生活方式管理。限制食盐:减轻水钠潴留;控制体重:每日定时称体重,观察有无水肿;按时服药:勿擅自停药;适当运动:遵照医嘱作康复锻炼;避免感染:如感冒、肺炎等会诱发并加重心衰症状。

4.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长期与慢性心衰共处,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给予支持与理解,同时关注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饮食管理。

“走两步就喘”并不只是年纪大了的表现,往往是心脏在发出“求救信号”。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一旦发现活动后气促、乏力、下肢水肿等异常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避免吸烟、酗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定期体检、服药、锻炼、清淡饮食是巩固健康的关口,是无声抢救生命的保证。不要忽视“憋闷”的危险信号,要多一分警觉,多做一份检查,也许就能为心脏赢得更多时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
2025-06-20
来源:娄底市中心医...
2025-08-01
来源:云浮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