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亿,但血糖达标率不足50%。本文将从医学专业角度,系统讲解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六大核心要点。
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既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能量天平”原理。建议成年患者每日摄入热量控制在25~30kcal/kg(标准体重)。体重65kg的办公室职员,日常摄入应控制在1600~2000kcal。可使用食物称量器辅助估算,推荐薄荷健康等专业APP记录饮食。2.注意营养素的黄金配比。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45%~55%(优质碳水如燕麦、荞麦占2/3),蛋白质15%~20%(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1:1),脂肪25%~30%(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典型误区:过度限制主食导致酮症风险。3.要智慧选择食物。推荐升糖指数GI值<55的食物组合:如糙米饭配清蒸鱼,杂粮馒头配凉拌菠菜。建议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0g,相当于500g绿叶蔬菜+100g燕麦。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仍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干预手段,包括:1.口服药物。二甲双胍仍是首选,但eGFR(肾小球滤过率)<45需减量。新型药物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具有心肾保护作用,但需注意泌尿系感染风险。2.胰岛素。糖尿病患者需谨记使用预混胰岛素注射后30分钟内必须进食,避免发生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时需酒精消毒皮肤;注射部位要轮换(腹部吸收最快),每次注射点间隔2.5cm。未开封胰岛素需2~8℃冷藏,开封后可室温保存28天。3.用降糖药时需定期监测以下指标:服用磺脲类药物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使用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需监测甲状腺C细胞情况。建议患者建立用药记录本,记录每剂药物的具体时间和剂量。
运动疗法
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能协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量因人而异。1.首先要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肥胖患者建议每天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消瘦者以抗阻训练为主(每周3次,每次8-10组)。注意:空腹血糖>16.7mmol/L时应暂停运动。2.科学运动模式。推荐“1357”原则: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5天,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建议运动后补充15g优质蛋白(如1个鸡蛋+200ml牛奶)。3.运动时要注意风险防范。患者可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和15g速效糖(如葡萄糖片)。若运动中出汗量超过500ml/小时,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血糖监测:疾病的晴雨表
定期检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可及时发现血糖变化。1.血糖监测频率如下:胰岛素治疗者每日至少4次(空腹+三餐后2h),口服药治疗者每周2~3天完整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个月检测,控制目标个体化(年轻患者建议<6.5%,老年患者可放宽至<8%)。2.动态血糖仪使用(推荐扫描式葡萄糖监测),可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注意传感器需提前2小时佩戴校准,数据要结合指尖血糖验证。3.血糖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意识改变、呼吸深快(怀疑酮症酸中毒),或血糖持续>33.3mmol/L(可能高渗状态),必须立即就医。
并发症防治:防患于未然
糖尿病全程管理还需重视并发症防治。包括:1.定期筛查肾功能、每半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和神经病变筛查。2.重视足部护理。每日用37℃温水泡脚5分钟,用白色毛巾擦干(便于发现渗液)。选择圆头鞋,鞋内放压力感应垫。任何足部破损需在24小时内处理。3.进行心血管保护。建议服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评估后),LDL-C控制目标<2.6mmol/L。出现胸闷持续20分钟不缓解,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急诊就诊。
就医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做好以下就医准备:携带近3个月的血糖记录、用药清单、检查报告。提前列出最关心的问题,如:“我的睡前胰岛素是否需要调整?”“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糖尿病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医患共同参与。记住三个“自我”:自我监测、自我决策、自我负责。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把糖尿病变成可控的“慢性朋友”,完善科学管理,为健康储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