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莘欣  单位:四川省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0
507

“宝宝最近总不肯吃饭,一喂奶就哭闹,体重也不见长……”在儿科门诊,这样的家长主诉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家长误以为这是“厌食症”或“挑食”,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病因——胃食管反流。这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其实可能是影响孩子进食的关键因素。

认识胃食管反流:不只是“吐奶”那么简单

胃食管反流指的是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等异常反流入食管的现象。根据国际儿童胃肠肝病营养学会的定义,它可分为生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类。生理性反流常见于6月龄内的婴儿,主要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有关,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自愈。而病理性反流则会持续超过12个月,或伴随严重症状,可能引发食管炎、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的典型表现有很多,比如孩子在进食时或进食后哭闹、拒食,出现喂养困难,含乳头或奶嘴的时间很短,频繁吐奶,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夜间哭闹、睡眠中断,以及反复咳嗽、声音嘶哑等。更需要注意的是,约30%的患儿会表现为“沉默性反流”,没有明显的呕吐症状,仅以喂养困难为主要表现,很容易被误诊为厌食。

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出现反流

婴幼儿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胃食管反流的高发人群。食管下括约肌这道“阀门”尚未发育完善,抗反流能力较弱;食管廓清能力差,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仅为成人的三分之一;再加上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这些都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发生反流。

喂养方式也会产生影响,过度喂养、平卧位喂养等都会加重反流。临床研究发现,早产儿、肥胖儿童、有家族史的患儿发病率明显更高。此外,某些食物如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柑橘类水果和药物(如抗生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反流。

科学应对:家庭护理有讲究

应对胃食管反流,家庭护理可以从体位管理、喂养调整和行为干预三个方面入手。体位管理上,喂奶后要保持孩子直立位30分钟,可使用婴儿背带;夜间睡眠时将床头抬高30度,可用毛巾垫高孩子的上半身。喂养调整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减少三分之一奶量,同时增加喂奶次数;母乳喂养的妈妈可尝试回避牛奶、鸡蛋等常见过敏原;配方奶喂养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部分水解蛋白奶粉。行为干预方面,要避免孩子过度哭闹(哭闹会增加腹压),且在进食后一小时内不要给孩子换尿布或进行剧烈活动。

添加辅食阶段需特别注意,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反流症状加重,这与新食物引入和消化负担增加有关。建议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原则,优先选择米粉、蔬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过早引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当孩子出现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样、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喘息、吞咽困难或拒食持续超过两周等危险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对于确诊为病理性反流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开具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或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增强食管廓清能力;也可能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修复食管黏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医嘱,不能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多数患儿在6到12个月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长期管理:预防并发症是关键

胃食管反流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食管炎,表现为呕血、黑便;还可能导致Barrett食管,增加成年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此外,还可能引发反复吸入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并发症。

建议每三个月监测孩子的身高体重增长曲线,定期复查相关检查。对于合并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需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胃食管反流虽然常见,但绝不能轻视。家长需细心观察孩子的饮食与身体信号,通过科学的护理方式减轻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让他们在舒适的状态下正常进食、快乐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