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蛋,又称松花蛋、变蛋,是中国一道历经千年沉淀的传统美食,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便捷的食用方法广受大家的喜爱。然而,美味的背后可能潜藏着风险,近年来时有关于皮蛋中被检测出沙门氏菌的报道,让大家感到忧虑。那么究竟什么是沙门氏菌?皮蛋中的沙门氏菌又是如何被检验出来的?让我们走进微生物实验室,揭秘皮蛋与沙门氏菌的不解之缘。
美食中的“健康隐形杀手”
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腹痛、腹泻、呕吐,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沙门氏菌家族庞大,目前全球已被分离鉴定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已超2600种,常见的引发人体感染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可在多种条件下存活数周至数月,在肉类、蛋类、乳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中不仅能存活还能繁殖,并且在适宜温度下,还可快速繁殖。因此,若制作过程中原料蛋携带沙门氏菌,或者加工环境不达标,抑或运输储存条件不当,皮蛋也极易被污染,食用后可危害人体健康,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皮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如果说沙门氏菌是一个狡猾的逃犯,那么微生物实验室从接收样品开始,便开始了一场严谨的针对沙门氏菌的“追捕行动”。目前,国内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是《GB 4789.4-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适用于各类食品。其大致流程如下:
预增菌(样品前处理):在无菌操作下,采集皮蛋的可食用部分(蛋白或蛋黄),加入到无菌缓冲蛋白胨水(BPW)中,用均质器处理成均匀的悬液,置于36±1 ℃培养8h~18h。
选择性增菌:将前增菌的培养物转种于选择性培养基(如RVS、TTB等),根据不同的培养基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增菌培养。例:转种RVS,混匀后于42±1 ℃培养18~24 h;转种TTB,混匀后低背景菌的样品(如深加工的预包装食品等)于36±1 ℃培养18~24 h,高背景菌的样品(如生鲜禽肉等)置于42±1 ℃培养18~24 h。
分离培养:取选择性增菌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分离琼脂平板,常用的有BS琼脂平板、XLD琼脂平板、HE琼脂平板、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等。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挑选可疑菌落进行下一步检验。
生化试验与血清学鉴定:对可疑菌落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如糖类发酵、动力试验等),并使用沙门氏菌诊断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判定血清型,最后综合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报告检出或未检出沙门氏菌。
除了依据国标的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免疫学检测法(ELISA、胶体金等)都是实验室检验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此外,随着现代检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新兴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如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全基因组测序、质谱技术等,让沙门氏菌的检验变得更高效、更快捷。
如何吃皮蛋能减少沙门氏菌的风险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皮蛋,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注意查看标签信息,避免购买无资质小作坊皮蛋;皮蛋剥壳前用流水冲洗蛋壳,并将皮蛋在沸水中带壳煮10分钟以上再食用;处理皮蛋前后均需洗净双手,不要与生肉、生蛋共用砧板或刀具,避免交叉污染;皮蛋密封后冷藏(4 ℃以下),避免与生鲜肉类同层存放,开封后尽快食用;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尽量避免生食皮蛋,可将皮蛋加热至熟透后食用。
皮蛋,这一承载着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传统美食,并非“天生带菌”,它的安全性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在皮蛋的咸鲜风味背后,是微生物与碱性环境的“博弈”,而实验室检验则是这场博弈的“裁判”。从耗时一周的培养法到两小时的分子检测,技术进步让“隐形”的沙门氏菌无所遁形。通过现代检验技术的“火眼金睛”,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拦截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与规范的生产管理,我们更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所以,下次当你品尝那独特风味的皮蛋时,不妨也为背后默默付出的检验人员点个赞——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吃得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