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7高温天气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极端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散热,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热相关疾病,如热衰竭、中暑及热痉挛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天气逐年加剧,热伤害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科学应对热伤害不仅需要掌握其生理机制,还应具备针对不同类型热伤害的急救技巧和预防措施。本文将从热伤害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急救方法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热伤害的易感人群
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受到热伤害的影响。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或热射病,甚至死亡。
怎样做可以预防热伤害的发生
1.科学饮水
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500~1000 mL),水温不宜过高,饮水应少量多次。高温天气时,不要饮用含乙醇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患者,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必须得到补充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求。如果人们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或进行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清凉且不含乙醇的液体(500~1000 mL)。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3.注意饮食及休息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4.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如果一定要进行室外活动,要注意防晒、降温。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的防晒霜(UVA/UVB防护)。
5.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即使在还算凉爽的天气里,在太阳照射下车内温度仍然会迅速升高并造成危险。即便在车窗留了缝隙,车内温度还是可以在泊车后10 min内上升近7℃。此时留在车里的任何人都有严重中暑甚至死亡的风险。
高温中暑的类型与紧急处理措施
1.发现意识障碍患者时,现场人员应明确分工,主救人员负责生命支持,协助者即刻拨打120。通话需清晰报告事发地点、患者年龄及当前症状,重点说明体温异常数值和神经系统表现。保持通话畅通直至急救人员接管,避免重复拨打占用救援通道。急救调度员可能指导实施基础生命支持。需准确反馈患者呼吸频率、脉搏强度及皮肤状态变化。若环境存在持续高温暴露风险,应同步采取应急降温措施,并记录症状演变时间线,为后续专业救治提供完整信息链。
2.脱离热源需讲究科学性。转移时应避免剧烈移动,选择阴凉通风区域。解开紧身衣物时注意保护隐私,使用剪刀剪开被汗水浸透的织物。对抽搐患者采用复苏体位,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同时保护肢体避免二次损伤。建立降温梯度至关重要。优先用冰袋冷敷大动脉流经区域,每15分钟轮换冷敷部位。冷水擦拭需遵循四肢向心方向,配合风扇促进蒸发散热。浸浴降温应监测水温,维持在20-25℃区间,持续搅动水体确保热交换效率。
3.精准降温技术。体表降温需把握黄金30分钟窗口期。使用医用冰毯时,注意隔离皮肤防止冻伤。冰袋外裹纱布控制冷接触面积,腋窝、腹股沟等区域单次冷敷不超过10分钟。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当核心温度降至39℃时调整降温强度。
通过科学的急救方法和有效的预防手段,可以显著减少热伤害的发生率,确保在高温天气中的安全与健康。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极端天气中,及时的应对措施和科学的预防措施都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