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然而儿童肥胖问题却困扰着广大家长。肥胖一方面影响儿童当下的身体发育,另一方面还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甚至成年后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肥胖儿童成年后患上糖尿病、各类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更高,因此,广大家长朋友应了解儿童肥胖的预警信号并掌握和运用正确的防御对策。
儿童肥胖有哪些预警信号?
身体质量指数(BMI)超标。BMI是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家长日常可对儿童的体重与身高进行测量,并计算BMI,为孩子绘制生长曲线表,对照其BMI值判断是否处于正常范围。若发现儿童BMI值高于百分位曲线则要警惕儿童肥胖风险,例如,儿童的BMI值处于同年龄段、同性别儿童的第85至95百分位可判定为超重,若超过第95百分位则可判定为肥胖。
身体特征变化。发现儿童有颈部、腹股沟以及腋下等区域皮肤褶皱处发黑增厚、腹部脂肪堆积、双下巴等,这些都是儿童肥胖的信号。上述身体特征变化影响儿童的外形美观,同时也可能提示儿童存在机体代谢异常。
生活习惯异常。若发现儿童偏爱高糖、高胆固醇、高盐食物,或者食量远超同龄儿童,日常活动量较少,户外活动时间小于1h/天,喜欢沉迷于电子游戏、视频观看等静态活动,则其肥胖风险较高。儿童长期睡眠不足也容易引起机体激素分泌失衡,干扰新陈代谢,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
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高热量食物占比较高,儿童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高糖食物以及碳酸饮料等,再加上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以及全谷物等摄入较少,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和热量摄入超标。此外,一些家长存在过度喂养等喂养误区,也会导致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
缺乏运动锻炼。由于学业压力增大、各类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儿童的运动锻炼时间受到压缩,日常缺乏户外活动,导致能量消耗不足,剩余热量便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引起肥胖。
家族遗传。肥胖具有遗传易感性。如父母一方肥胖,儿童患肥胖的概率可升高至40%;而父母双方均肥胖,则儿童的肥胖概率可进一步上升至70%~80%。其原因在于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的基础代谢、激素分泌以及脂肪分布等,从而增加儿童的肥胖易感性。
心理因素。儿童的情绪问题也是诱发肥胖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儿童因学业压力较大或面临人际关系困扰而产生负面情绪,若未能及时化解,便可能通过过度进食来舒缓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体重增加。
如何防御儿童肥胖?
科学饮食。家长日常要注重儿童的饮食管理,做到均衡膳食,确保儿童每日各餐均能摄入谷类、优质蛋白、新鲜果蔬以及健康脂肪,可以为孩子提供粗杂粮、低糖水果、新鲜绿叶蔬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瘦肉、鱼类等食物,并严格限制油炸食物、蛋糕、甜饮料等。其次,要适当控制儿童的食量,需根据其年龄、活动量合理控制每餐食量,防止过量进食。最后,要培养儿童规律进餐的习惯,避免其边看电视边吃饭,并纠正其挑食、偏食的行为。
运动锻炼。家长要鼓励、督促并带领儿童参与运动锻炼,每天可安排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并尽可能选择户外活动,如足球、跑步、游泳、羽毛球等。同时,要减少儿童的静态活动时间,例如严格控制其观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还可鼓励儿童参与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整理房间、扫地拖地等。
定期监测。家长应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监测,监测并记录其身高、体重以及BMI等指标,以便明确儿童的体重增长情况,及时发现肥胖预警信号并及时干预。
最后,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确保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儿童远离肥胖的困扰,能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