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本是件幸福的事,但有些准妈妈在孕期会遇到皮肤瘙痒的难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简称ICP)就像隐藏在孕期的“隐形杀手”,看似只是皮肤问题,却可能悄悄伤害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尤其对于双胞胎妈妈来说,这种病的发生率比单胎高2-3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家庭揪心的健康隐患。
双胞胎为何更容易得ICP
1.激素“过山车”更剧烈
怀孕后,妈妈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飙升。雌激素会让肝脏处理胆汁的能力下降,胆汁就像堵车一样在肝脏里堆积,形成胆汁淤积。而双胞胎妈妈的激素水平比单胎妈妈更高,就像“堵车”更严重,更容易引发ICP。双胞胎妈妈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可能比单胎妈妈高30%-50%,这大大增加了胆汁淤积的风险。
2.肝脏“压力山大”
双胞胎妈妈需要同时为两个宝宝提供营养,肝脏的代谢负担比单胎妈妈更重。就像一台小机器要干两倍的活,时间长了容易“罢工”。胆汁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有研究发现,双胞胎妈妈患ICP的概率是单胎妈妈的2-3倍,尤其是怀有龙凤胎的妈妈风险更高。
3.遗传和环境“双重暴击”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得过ICP,或者妈妈本身有肝胆疾病史,怀双胞胎时风险会更高。此外,寒冷季节(如冬季)也可能让ICP更容易“找上门”。有ICP家族史的双胞胎妈妈,患病概率比普通孕妇高5-10倍!
ICP的5大潜在危害
1.胎儿缺氧风险翻倍
胆汁酸是肝脏分泌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能帮助消化脂肪。但ICP患者的胆汁酸会“失控”,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像“毒药”一样损伤胎儿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导致胎儿缺氧。
可能引发的后果:
(1)突发胎死宫内:严重的胆汁酸升高可能让胎儿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停止心跳。
(2)羊水污染:胎儿缺氧时会排出胎粪,污染羊水,增加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2.早产风险高达50%
胆汁酸过高会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早产。双胞胎本身就比单胎更容易早产,加上ICP的影响,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数据警示:
(1)50%的ICP双胞胎妈妈会在37周前分娩。
(2)30%的早产儿需要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3.产后出血风险增加
胆汁酸过高会影响妈妈对维生素K的吸收,而维生素K是帮助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缺乏维生素K会让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2-3倍。
4.宝宝长期健康“埋雷”
即使宝宝顺利出生,也可能面临长期健康问题:
(1)儿童期发育迟缓:胆汁酸损伤过的胎儿,出生后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学习困难等问题。
(2)成年后肝胆疾病:长期胆汁酸暴露会增加宝宝成年后患胆结石、肝炎的风险。
5.妈妈肝脏“受伤”
虽然ICP对妈妈的直接危害较小,但胆汁淤积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时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科学防控,准妈妈这样做
早筛查,早发现
1.筛查时间:
(1)普通孕妇:怀孕28-32周做肝功能和胆汁酸检测。
(2)双胞胎妈妈:建议从怀孕24周开始,每2周检测一次胆汁酸。
(3)高危人群:有ICP家族史、肝胆疾病史、肥胖的双胞胎妈妈,需要从怀孕16周开始监测。
2.检查项目:
(1)肝功能:重点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否升高。
(2)胆汁酸:空腹胆汁酸≥10μmol/L或餐后≥19μmol/L就可以诊断ICP。
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如果确诊ICP,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开药:
1.熊去氧胆酸:这是治疗ICP的“王牌药”,能降低胆汁酸水平,缓解瘙痒,保护胎儿。
2.维生素K:预防产后出血,建议从孕晚期开始每天服用。
特别提醒:
3.不要自己停药:即使症状缓解,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
4.用药安全:熊去氧胆酸不会通过胎盘伤害宝宝,对胎儿是安全的。
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1.胎动计数:每天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正常每小时3-5次。如果胎动减少50%,要立刻就医。
2.胎心监护:怀孕32周后,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监测胎儿心率是否正常。
3.B超检查:每2-4周做一次B超,观察胎儿大小、羊水多少和胎盘功能。
总结
双胞胎孕妇因激素水平高、肝脏负担重及遗传、环境因素更易患ICP,可导致胎儿缺氧、早产(50%风险)、产后出血及长期健康问题。早筛查(24周起)、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及胎儿监测是防控关键,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