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芳  单位:合江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03
530

儿童突发疾病往往来势凶猛,尤其在夜间或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时,家长极易陷入慌乱。科学识别急症信号、掌握正确的家庭应对措施,不仅能为孩子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也能有效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从发热伴随意识模糊到呼吸困难,从意外摔伤到误服毒物,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了解常见病症的表现与处理方式,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掌握的知识。

识别急症信号:第一时间发现危险

发热伴有意识模糊需警惕:孩子体温超过39℃且精神状态差,出现抽搐、叫不醒、反应迟钝等情况时,可能提示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立即送医,途中避免给孩子喂食或服药,保持平躺并解开衣物散热。

呼吸困难的典型表现:当孩子呼吸急促、鼻翼不断扇动、胸骨或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三凹征)、伴有喘鸣或喉鸣音,说明呼吸道受阻,可能是气道异物、重症哮喘或肺炎所致,需紧急处理,必要时进行海姆立希急救。

意外伤害的快速判断:孩子摔倒后出现头部肿胀、呕吐、意识不清,或烫伤后皮肤起泡、发白,以及误服药物、清洁剂等有毒物质时,家长应在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期间确保孩子呼吸通畅,避免随意移动其身体或催吐。

科学应对策略:冷静处理是关键

家庭初步处理原则:孩子突发疾病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孩子的意识和呼吸状况。若孩子神志不清或呼吸异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确保呼吸道畅通,避免堵塞引发窒息。如出现高热,应及时解开衣物帮助散热,但不要急于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遇到外伤出血的情况,应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压迫伤口止血,若怀疑有骨折,切勿随意移动患处,以免加重损伤。

正确使用退烧药与补液: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可根据体重和年龄选择适合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两次服药之间至少间隔4至6小时,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肾负担。要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于婴幼儿来说,更要注意观察尿量是否减少、嘴唇是否干燥等脱水迹象,必要时提前就医。

不要忽视“小症状”背后的隐患:孩子出现呕吐、腹泻时,如果精神状态良好,很多家长容易放松警惕。然而,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6小时仍未缓解,可能会导致严重脱水。此时孩子可能出现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情况,提示体液丢失过多。脱水不仅影响身体代谢,还可能引发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问题,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危害更大。一旦发现上述表现,必须尽快送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

构建预防体系:从源头减少风险

加强儿童常见病防控教育:家长应学习识别流感早期症状,如突发高热、乏力、咳嗽等,及时隔离并送医。了解肺炎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热、呼吸增快,过敏则可能出现皮疹、喘息或颜面肿胀,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并发症风险。

居家安全环境的营造:在家中楼梯口加装防护栏,防止婴幼儿跌落;使用插座保护盖避免触电;将药品、清洁剂等危险物品存放在带锁柜子中,并置于高处。厨房炉灶旁不放置易燃物,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从源头上降低意外伤害的可能性。

建立家庭应急响应机制:家长应提前保存急救中心、儿科医院和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家中常备体温计、退烧药、止血贴等基础医疗用品。熟悉最近医院的路线及夜间急诊流程,遇紧急情况时能快速反应,确保孩子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救治。

结语

儿科急诊室是儿童突发疾病救治的第一道防线,面对高热惊厥、呼吸困难或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家长的冷静判断和科学应对至关重要。掌握基本识别症状、正确处理原则以及日常防范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健康风险,还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通过加强疾病预防知识学习、营造安全居家环境、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家庭可以构筑起坚实的健康防护网。提升急救意识与能力,不只是对孩子的保护,更是每位家长应尽的责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