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远期并发症可累及多个重要器官系统,大血管病变方面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风险;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有四肢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自主神经病变则可能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出现胃轻瘫、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共同作用,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风险。所以进行糖尿病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系列科学且实用的二级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血糖如同身体内的“能量仪表盘”,定期监测能精准掌握身体代谢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波动。
普通人群可选择家用血糖仪,每周固定时间测量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清晨起床后未进食前测空腹血糖,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两小时测餐后血糖,记录数值绘制折线图,直观观察变化趋势。45岁以上、超重或有家族病史等高危人群,建议每三个月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测量更能全面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时,更要增加监测频率,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及时捕捉血糖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实现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均衡饮食与控制体重
饮食是维持身体代谢平衡的关键,构建均衡饮食结构能从源头上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主食选择上,减少精白米面摄入,用燕麦、糙米、藜麦等全谷物替代至少一半的主食,这些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缓慢,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每餐保证蔬菜占比达到一半,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且热量低,有助于增加饱腹感。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鱼虾、去皮禽肉、豆类及豆制品,合理搭配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带来过多脂肪。
控制体重需关注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根据个人年龄、性别、活动量调整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油食物,如蛋糕、油炸食品、动物油等,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的正常范围内,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几率。
规律进行体育活动
运动就像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神奇钥匙,对于预防糖尿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像精密仪器般调节身体机能,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利用率。
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维持身体良好状态的基本要求,将其均匀分配到5天,每天投入30分钟左右,日积月累就能看到显著效果。快走时,保持每分钟100-120步的稳定速度,挺直腰背、自然摆臂,在享受户外新鲜空气的同时,心肺功能得到锻炼,糖分也随着步伐的移动被有效代谢。慢跑时,注意根据自身节奏调整步伐,选一双贴合脚型、减震效果好的跑鞋,在平坦安全的场地运动,既能尽情挥洒汗水,又能减少受伤风险。游泳更是一项全身性运动,水的浮力减轻了关节负担,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水中舒展身体,调动全身肌肉,快速消耗多余热量。
此外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利用哑铃进行手臂弯举,感受肌肉的收缩与拉伸;尝试深蹲练习,强化腿部力量;这些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就如同身体里的“能量消耗站”,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持续工作,帮助稳定血糖。
按时接受医学检查和评估
医学检查和评估能全面了解身体各项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除常规的血糖检测外,还应包括对血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的检测。血压过高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脂异常也与血糖代谢密切相关,肝肾功能检测能评估身体代谢和排毒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血糖异常的人群,要听从医生建议,缩短检查周期,每半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相关专项检查,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准确判断身体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同时,定期与医生沟通身体状况,如实告知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变化,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及时调整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