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的自然防御反应,但当咳嗽持续超过8周,就进入了“慢性咳嗽”的医学范畴。作为呼吸内科医生,门诊中常见被慢性咳嗽困扰数月的患者,他们反复用药却效果不佳。今天就为大家解析慢性咳嗽的成因、诊断与防治策略。
追根溯源:慢性咳嗽的五大常见病因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以下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后滴漏的“隐形刺激”。这是慢性咳嗽的“头号元凶”,鼻炎、鼻窦炎产生的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刺激气道引发咳嗽。患者常感咽部有异物,晨起或体位变化时咳嗽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或频繁清嗓。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不喘息的“哮喘伪装者”。作为哮喘的特殊类型,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无典型喘息症状。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遇冷空气、油烟后加剧,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高反应性。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消化道引发的“咳嗽陷阱”。胃部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咽喉,刺激咳嗽感受器。约半数患者无烧心、反酸等症状,仅表现为顽固咳嗽,尤其在进食后或平卧时加重,易被误诊。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气道炎症的“沉默杀手”。以气道内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患者多无喘息,肺功能正常,但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表现为刺激性干咳。
其他隐匿因素。长期服用降压药(如ACEI类)、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病,甚至焦虑等心理因素,都可能成为慢性咳嗽的诱因。
精准诊断:三步锁定咳嗽“病根”
慢性咳嗽的诊断需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逐步排查:
深度问诊:捕捉关键线索。医生会询问咳嗽的发作规律(如夜间加重提示CVA)、诱发因素(进食后咳提示GERC),以及伴随症状(鼻塞、反酸等),同时了解过敏史和用药史。
科学检查:明确病因证据。基础检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升高提示过敏)、胸部CT(排查肺部病变)、痰液分析(诊断EB);专科检查: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CVA)、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GERC)、鼻窦CT(评估鼻部疾病)。
试验性治疗:验证诊断方向。对高度怀疑但检查无明确证据者,医生会采取针对性治疗观察效果。例如,使用鼻用激素治疗UACS,若2周内咳嗽缓解,可支持诊断。
分型治疗:告别盲目止咳误区
慢性咳嗽治疗的核心是“对因施治”,盲目止咳可能掩盖病情。
对因治疗:直击病根
UACS:鼻喷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抗组胺药,减轻鼻部炎症;
CVA: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疗程至少3个月;
GERC:抬高床头+睡前禁食,联合抑酸剂(如奥美拉唑)+促胃肠动力药;
EB: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8周以上,控制气道炎症。
对症辅助:缓解症状
干咳明显者:短期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
痰多者:联用氨溴索等祛痰剂,避免单用强力镇咳药阻碍痰液排出。
日常防护:筑牢咳嗽“防御线”
强体质,减少诱因。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提升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辛辣、过甜饮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规避刺激,精准预防。过敏人群远离花粉、尘螨,雾霾天佩戴N95口罩;反流患者避免过饱进食,睡前2小时内不饮水;保持室内湿度40%-60%,定期通风,减少油烟刺激。
心理调节,身心同治。焦虑可能加重咳嗽,可通过冥想、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结语:及时就医,科学应对
慢性咳嗽并非“不治之症”,若持续8周以上或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到呼吸内科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生活管理,是摆脱慢性咳嗽的关键。通过科学干预,多数患者都能重拾畅快呼吸。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