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如同人体的 “永动泵”,而心脏瓣膜就是保障血液单向流动的 “精密阀门”。一旦这些 “心门” 出现问题,血液流通受阻或逆流,就会引发心脏瓣膜病。了解早期症状,及时干预,才能守护心脏健康。
心脏瓣膜:维持生命的 “阀门”
心脏内有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四组瓣膜。它们像自动开合的门,当心脏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打开,推动血液流向全身和肺部;心脏舒张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二尖瓣和三尖瓣打开,让血液回流心脏。正常情况下,瓣膜开合自如,确保血液有序循环。但年龄增长、风湿热、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会让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心门”漏风,加重心脏负担。
以 60 岁的王阿姨为例,她因长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未彻底治愈,最终引发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导致二尖瓣狭窄,日常活动时频繁胸闷气短。医学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是导致心脏瓣膜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约 30% 未经规范治疗的风湿热患者会发展为心脏瓣膜病。
别忽视!这些可能是早期信号
呼吸困难
活动后气短、胸闷是最常见的症状。起初可能只是剧烈运动后感到呼吸急促,随着病情发展,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时也会出现呼吸不畅,严重者甚至在休息时也会有窒息感。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淤血,气体交换受阻。
心慌、心悸
患者常感觉心跳异常,有时心跳过快、过强,有时则出现心律不齐。心脏瓣膜异常导致血流紊乱,心脏为了维持正常供血,只能加快跳动频率,从而引发心慌、心悸症状。
乏力、易疲劳
心脏无法将充足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身体各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会导致乏力、疲惫。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疲劳感,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咳嗽、咯血
“心门”漏风往往还会导致肺部血液无法充分回流至心脏。当肺部淤血严重时,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咳嗽症状在夜间或平躺时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的情况,这是肺静脉压力升高,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放任不管?当心引发严重后果
如果对早期症状置之不理,心脏瓣膜病会逐渐加重。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此外,血液逆流还可能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流向脑部会导致脑梗死,流向肺部则引发肺栓塞,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最新研究显示,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若未及时治疗,5 年内因心力衰竭或血栓事件死亡的风险高达 40% 。
如何守护“心门”健康?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曾患风湿热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瓣膜病变。心脏超声能清晰显示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病情,这些疾病会加速心脏瓣膜的退化和病变。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运动锻炼,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损害心脏和血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心脏瓣膜病,应遵循医嘱积极治疗。病情较轻时,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病情严重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修复术或瓣膜置换术,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近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部分患者无需开胸手术,通过微创方式就能完成瓣膜修复或置换,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心脏瓣膜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但只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干预,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防治“心门”漏风,从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开始,为心脏健康筑牢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