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一般小伤口几天就能结痂,但有些人的伤口却像 “老顽固”,反复发炎、总不见好。这时候,医院里的高压氧舱或许能派上用场,帮着给伤口愈合 “提提速”。
高压氧舱的修复密码
1. 物理溶解氧的革命
与传统吸氧不同,高压氧舱创造了一个“超常压氧环境”。当舱内压力提升到2-3个大气压时,会出现两个关键变化:
在正常大气压时,每100ml血液中物理溶解氧量约为0.3ml,在2.0个大气压时,溶解氧量可达4.2ml,而3个大气压时,溶解氧量可达6ml以上。
氧气有效弥散距离从常规的30μm扩展到100μm。
这种改变相当于为缺氧组织开通了"氧气直达专线",使氧气能够突破血流限制,直接渗透到缺血区域。
2. 细胞层面的修复激活
在分子层面,高压氧能够:
上调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刺激血管新生;
促进干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迁移;
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微循环;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伤口修复的“加速引擎”。
空气加压舱:安全便捷的治疗选择
医院常用的高压氧舱主要分为空气加压舱和纯氧舱两种类型,空气加压舱采用压缩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严格控制在23%以下,这一设计使其具有独特优势:
安全性突出:远低于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氧浓度阈值(约24%);
舒适度高:无需更换特殊服装,普通棉质衣物即可;
经济实惠:治疗成本较纯氧舱降低40-60%;
相比之下,纯氧舱需要更严格的防控措施:必须穿着全棉防静电服,进舱前要把身上的电子产品、打火机等取下来,这些物品在高压环境下可能有安全隐患。这是因为纯氧环境中,静电火花都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治疗全过程解析
1.入舱前检查
身体评估:医护人员会再次确认病史,测量体温、血压、心率。
设备确认:指导佩戴专用吸氧面罩或头罩;确认舱内应急按钮位置。
2.治疗三阶段
第一阶段:也称加压阶段,即舱内压力从常压加到治疗压力的阶段。进舱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后,关闭舱门,电脑全自动控制匀速加压,基本在15-20分钟完成,在此过程中,因为气压差可能会引起耳朵不适感,所以工作人员会不断提治疗人员做好中耳调压动作,比如打哈欠、捏鼻子咽口水、捏鼻子鼓气、点呋麻滴鼻液、嚼口香糖,吃零食等也可以缓解不适感。
第二阶段:也称稳压阶段,即加压结束至减压开始时的阶段,舱内压力维持不变。一般需要60分钟,方案:吸氧30分钟→休息5分钟→吸氧30分钟。
第三阶段:也称减压阶段,即舱内压力从高气压降至正常压力的过程。也是匀速缓慢减压,一般需要20分钟,此阶段停止吸氧,舱内人员保持安静,自由呼吸,不要屏气,以防发生肺气压伤,如有耳朵不适,也可以打哈欠,咽口水。减压阶段空气是膨胀的,舱内温度会下降,所以要注意保暖。
3. 常见反应管理
多数患者治疗期间仅出现轻微不适:
耳部胀痛:通过捏鼻子鼓气等可有效缓解;
暂时性近视:因晶状体暂时形态改变所致,2-3小时自行恢复;
轻度疲劳感:治疗后适当休息即可缓解;
适应症与禁忌症
1、明确适应症(推荐治疗)
气泡导致的疾病:减压病、气栓症;
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
感染性疾病: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气性坏疽、颅内脓肿;
创面:糖尿病感染性溃疡、坏疽性脓皮病、压疮、烧伤、慢性静脉溃疡;
神经系统:脑供血不足、脑卒中恢复期、脑水肿、周围神经损伤;
2、绝对禁忌症(不可治疗)
未处理的气胸;
同时服用双硫伦;
同时服用抗肿瘤药物如博来霉素、顺铂、阿霉素;
早产和(或)低体重的新生;
3.相对禁忌症(需医生评估)
高热;
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
未控制的高血压;
肺大泡;
心动过缓(小于50次/分钟);
未处理的活动性出血;
严重肺气肿;
幽闭恐惧症;
常见疑问解答
1.需要做多少次?
根据病情而定,通常1-2个疗程,一个疗程为10次。
2.医保能否报销?
目前我国已将高压氧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因地而异。
3.儿童/老年人能做吗?
可以,但需医生评估身体状况。
慢性伤口久治不愈,不仅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如果您或家人正受此困扰,不妨咨询医生是否适合高压氧治疗。这项技术安全、无创,且能显著加速修复过程,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