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腹部突然绞痛如刀割,呕吐不止却无法排便排气,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肠梗阻警报”。作为外科常见急腹症,肠梗阻发病率约占急性腹痛患者的15%,若延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可高达10%。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一疾病的成因、症状与防治策略。
一、肠梗阻的“三重病因”
肠内容物通过受阻的机制复杂多样,医学上将其分为三大类:
机械性梗阻(占70%-80%)
由器质性病变导致肠腔狭窄,常见诱因包括:
肠腔堵塞:粪石、胆结石、异物等直接阻塞管腔。曾有患者因吞食枣核导致小肠穿孔并梗阻。
肠管受压:肠黏连(术后常见并发症)、肠扭转(饱餐后剧烈运动易发)、嵌顿疝(腹股沟疝未及时处理)等。
肠壁病变:肿瘤(结直肠癌引发梗阻占80%)、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如克罗恩病)。
动力性梗阻
因神经抑制或毒素作用导致肠蠕动丧失,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低钾血症或急性腹膜炎患者。此类梗阻肠腔无器质性狭窄,但肠管呈麻痹性扩张。
血运性梗阻
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某研究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中,60%合并房颤病史。
二、识别五大典型症状
肠梗阻的“痛、吐、胀、闭、毒”五大症状具有特征性表现:
阵发性绞痛
机械性梗阻患者因肠管强烈蠕动引发绞痛,疼痛多位于脐周,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若疼痛转为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需警惕肠绞窄。
呕吐特征
高位梗阻(如空肠)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低位梗阻(如回肠)呕吐出现晚,可能呈粪臭味;结肠梗阻晚期才出现呕吐。
腹胀演变
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全腹膨隆明显。闭袢性肠梗阻(如肠扭转)可出现不对称性腹胀,触诊可扪及肠袢包块。
排气排便停止
完全性梗阻后,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需注意:
早期高位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气。
结肠梗阻患者因回盲瓣抗反流作用,腹胀更显著。
绞窄性梗阻可能排出血性黏液便。
全身中毒表现
绞窄性梗阻患者24小时内即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征象。某临床案例显示,肠扭转患者从发病到肠坏死仅间隔6小时。
三、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诊断三步法:
体格检查: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有压痛,听诊肠鸣音亢进(早期)或消失(晚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10⁹/L提示绞窄可能;血气分析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
影像学检查:立位X线片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
CT扫描可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如肿瘤、肠套叠)。
血管造影用于诊断肠系膜栓塞。
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吸出胃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按“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原则补液。
抗感染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覆盖肠道菌群。
手术治疗指征:绞窄性梗阻或怀疑肠坏死。
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器质性病变。
保守治疗48小时无缓解。
常见术式包括黏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术后肠梗阻患者中,40%需二次手术处理黏连。
四、科学预防三要素
运动防护:避免饱餐后剧烈运动(如打篮球、旋转类运动)。
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
老年人定期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饮食管理: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g),如燕麦、芹菜、火龙果。
避免食用难消化食物(如竹笋、柿子)、高黏性食物(如年糕)。
每日饮水1500-2000ml,软化粪便。
疾病控制:及时治疗疝气、肠道肿瘤、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规范抗凝治疗,预防肠系膜栓塞。
儿童注意驱虫治疗,预防蛔虫团梗阻。
五、特别提醒
出现以下“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腹痛持续加重且范围扩大、呕吐物或粪便带血、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腹部触诊有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肠梗阻犹如消化系统的“交通堵塞”,早期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原发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当身体发出警报时,切莫因侥幸心理延误黄金救治时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