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关注糖尿病足?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足”则是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所谓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再加上感染等因素,最终在足部出现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据统计,全球每20秒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而糖尿病足的知晓率不足30%,很多患者直到脚出现大面积坏死才去就诊。糖尿病足不仅意味着失去双脚,还会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家庭承受巨额经济负担。因此,它是一种“沉默的危机”,需要全社会提高警惕。
糖尿病足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种病理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
神经病变:长期血糖升高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神经功能下降。患者往往感觉迟钝,甚至完全失去痛觉。比如一块小石子卡在鞋里,正常人很快会感觉疼痛,而糖尿病患者可能毫无察觉,直到脚底磨出水疱甚至溃疡才发现。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下肢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闭塞。血供不足意味着伤口愈合能力大大下降。哪怕是轻微的划伤,也可能因为缺血而久久不愈合。
感染因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一旦足部有伤口,感染扩散很快,常常在数天内从红肿发展为坏死。
外部诱因: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往往成为“导火索”。比如穿硬底鞋、赤脚走路、冬天用热水袋烫脚等。正常人可能没问题,但糖尿病患者因神经迟钝,很容易被烫伤或磨破。
糖尿病足为何危险?
糖尿病足是“看似小伤,后果极重”的典型疾病。
致残率高:糖尿病足是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截肢风险比普通人高20倍。
死亡率高:截肢后的5年生存率仅约40%,甚至低于部分恶性肿瘤。
经济负担重:一次严重的糖尿病足治疗可能花费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对普通家庭而言是沉重打击。
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常因失去活动能力而陷入抑郁、焦虑,失去社会参与感。
一个小小的脚伤,却可能改变患者和整个家庭的命运,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可怕之处。
如何早期识别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读懂双脚的信号”。以下表现应引起警惕:
1.足部经常麻木、刺痛,夜间加重;2.脚部皮肤发凉,颜色苍白或青紫;3.脚趾或脚跟出现小溃疡,久不愈合;4.足部畸形,如“锤状趾”;5.走路时小腿或脚容易酸胀,提示血管狭窄。
很多时候,患者以为是“普通鸡眼”或“冻疮”,但实际上已经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糖尿病足能不能预防?
好消息是,糖尿病足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做好管理,超过80%的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
控制血糖是根本:稳定的血糖能延缓神经和血管损伤。患者要遵医嘱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避免大起大落。
足部护理是关键:每天洗脚并仔细检查,有无红点、水疱、裂口;修剪指甲要小心,避免剪成弧形造成嵌甲;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硬底鞋或拖鞋;避免热水泡脚或烫脚,容易导致不知不觉被烫伤。
定期体检是保障: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一次专业足部检查,高危人群甚至要每3-6个月复查。医生会通过神经检测、足部血供评估,帮助患者及时发现问题。
小结: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最可预防的并发症。糖尿病足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疏忽造成”。只要患者和医生携手,从今天起认真关爱双脚,就能拥有健康、独立、体面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