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简称慢阻肺)的折磨比肺癌更漫长痛苦——它不会立刻夺命,却让你在10年里看着自己从走路气喘,到穿衣窒息,最后连翻身都成奢望。”呼吸科医生的警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每8人中就有1人患COPD,但超90%的患者不知自己已中招。68岁的赵大爷便是典型——抽烟30年,总把咳喘当“老慢支”,直到某次发作时口唇发绀、桶状胸凸出,才知双肺已如破损的旧风箱(FEV1/FVC仅60%)。这场呼吸的拉锯战,胜负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慢阻肺:被忽视的 “进行性呼吸障碍”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典型症状“三部曲”:
1.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晨起明显,夜间咳嗽,部分患者无咳嗽却存在气流受限。
2.咳痰: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痰,偶带血丝,清晨排痰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加,可呈脓性。
3.气短或呼吸困难:标志性症状,早期仅重体力劳动时出现,逐渐加重至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气短,是患者焦虑的主要因素。
慢阻肺的“幕后推手”: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
慢阻肺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相关,环境因素为主且可预防。吸烟是头号危险因素,吸烟者患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4~10 倍,被动吸二手烟也有风险。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生物燃料烟雾,是农村女性高发原因;煤矿、粉尘、化工等职业人群因吸入有害物质易患病。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增加成年患病风险,成年后反复感染加速肺功能下降。遗传因素罕见,随年龄增长,肺老化、呼吸肌减弱,患病率上升,老年人是患病高发人群。
慢阻肺的“分级管理”
慢阻肺治疗目标为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肺功能下降,方案需“个体化”调整。
1.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不可擅自停药,否则易致病情反复。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为核心药,吸入给药可快速缓解气道痉挛;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频繁急性加重、嗜酸粒细胞升高者,需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用,不可单独长期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辅助排痰,急性加重期必要时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控制感染与炎症。
2.急性加重期:出现咳嗽、咳痰、气短骤然加重,痰呈脓性且量增,伴发热等,需尽快就医,必要时吸氧、抗感染、雾化治疗,严重者需住院或机械通气。
3.康复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鼻吸、唇缩成口哨状缓呼,吸呼比 1:2)和腹式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
运动训练: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提高耐力,减轻气短。
加强营养:患者因呼吸困难耗能增加,易营养不良,需保证蛋白质(鸡蛋、瘦肉、鱼类)与维生素摄入,避免体重过低。
慢阻肺的预防
慢阻肺虽进展不可逆,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甚至避免发病。戒烟是最有效的措施,能延缓肺功能下降、减少急性加重,戒烟困难者可借助医生指导和药物。同时应减少有害暴露,如厨房装抽油烟机、农村推广清洁燃料,职业人群做好防护,雾霾天少外出并戴口罩。还需通过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措施增强抵抗力。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或长期接触粉尘油烟者,建议每 1~2 年做肺功能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以保留肺功能。
走出认知误区:科学看待慢阻肺
误区一:“咳嗽咳痰是小毛病,不用治。”早期症状轻微但肺功能已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时往往错失最佳干预时机,持续咳嗽咳痰需及时就医排查。
误区二:“病情稳定就可以停药。”需长期用药,擅自停药会加重气道炎症、增加急性加重风险,药物调整需医生根据肺功能与症状评估决定。
误区三:“运动会加重气短,不如躺着不动。”适当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与耐力,改善气短,医生指导下的康复锻炼是管理的重要部分。
慢阻肺虽无法根治,但科学防控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戒烟、远离污染、定期筛查、规范治疗,这“四步走”能有效应对“呼吸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