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知道,看似普通的颈部血管,可能正悄悄酝酿着一场健康危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300万,其中约80%的脑卒中(中风)与颈部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颈部血管超声,这项无痛、无创的检查技术,就像一位“血管侦探”,能精准捕捉血管内的异常信号,为预防致命疾病提供关键线索。
一、颈部血管:生命的“交通要道”
颈部两侧的血管,是连接心脏与大脑的“高速公路”。其中,颈动脉和椎动脉承担着为大脑输送血液的重任。颈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椎动脉则通过颅底汇合成基底动脉,滋养大脑后部及小脑。一旦这些血管发生病变,如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大脑将面临“断粮”风险,轻则头晕、记忆力下降,重则引发脑梗塞、偏瘫甚至死亡。
更危险的是,颈部血管病变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到突发中风才被发现,但此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定期筛查颈部血管健康,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二、颈部血管超声:血管的“透视眼”
颈部血管超声,全称“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探测血管内部结构的无创技术。它通过高频探头向血管发射声波,接收反射信号后生成动态图像,医生可借此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速度及方向,甚至检测出毫米级的斑块。这项检查的“超能力”体现在三方面:
1.精准定位斑块:超声能清晰显示血管壁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并判断斑块的性质(如软斑、硬斑或混合斑)。软斑因易脱落,被称为“不定时炸弹”,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
2.评估狭窄程度:通过测量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超声可计算血管狭窄率。例如,颈动脉狭窄超过50%时,需警惕脑供血不足;狭窄率≥70%则可能需手术干预。
3.动态监测血流:彩色多普勒技术能实时显示血流方向,帮助发现血管畸形、盗血综合征等异常情况。
整个检查过程仅需10—15分钟,无需注射造影剂或承受辐射,孕妇、儿童甚至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均可安全进行检查。
三、哪些人需要“照一照”血管?
颈部血管超声并非人人必做,但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建议定期筛查:
1.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斑块风险增加。“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易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吸烟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壁,使斑块形成风险提升2—3倍。
3.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中若有人患心脑血管疾病,本人患病概率显著升高。
4.有症状者:频繁出现头晕、黑矇(眼前发黑)、一过性肢体无力或言语不清,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信号,需紧急检查。
四、从检查到行动:守护血管健康
完成颈部血管超声后,医生会根据报告给出针对性建议:
1.若血管健康:继续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可每1—2年复查一次。
2.若发现斑块:需进一步评估斑块稳定性。软斑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硬斑则以控制危险因素为主,建议每6—12个月检查。
3.若血管狭窄严重:狭窄率≥70%且症状明显者,可能需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以恢复血流,需短期随访。
4.日常预防同样关键
饮食“减法”: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
运动“加法”: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
戒烟限酒:烟草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酒精则可能升高血压,双重增加脑卒中风险。
五、科技赋能:超声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颈部血管超声的精准度正在不断提升。例如,AI辅助诊断系统可自动识别斑块特征,减少人为误差;超声造影剂能增强血流信号,帮助发现微小病变。未来,便携式超声设备甚至可能走进社区,让血管筛查更加便捷高效。
颈部血管超声,这项看似简单的检查,实则是守护大脑健康的“隐形盾牌”。它用无创的方式揭开血管内部的秘密,让隐藏的危机无处遁形。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定期筛查、科学预防,别让“沉默的杀手”偷走你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