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豪  单位:仪陇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3
17

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但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普通人群,运动损伤都时有发生。许多人在受伤后要么过度休息,要么盲目锻炼,最终导致康复缓慢甚至留下后遗症。科学、系统的康复是恢复功能、减少复发的关键。

损伤急性期:科学处理是康复的第一步

运动损伤常见的类型包括韧带拉伤、肌肉挫伤、关节扭伤、骨折等。损伤后立即采取科学处理,可以减少二次损伤和后期并发症。

正确评估损伤严重程度。运动损伤后,应根据症状判断伤情。若有剧烈疼痛、明显肿胀、畸形或无法负重,应立即就医,排查韧带断裂或骨折。轻中度损伤如轻微扭伤、肌肉拉伤,可先在家处理并观察。

遵循“POLICE”原则。传统的“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原则已升级为“POLICE”原则——P(保护):护具、绷带保护受伤部位,防止加重损伤。OL(最佳负荷):不完全卧床,在不加重疼痛的前提下逐渐活动,防止肌肉萎缩。I(冰敷):伤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缓解肿胀疼痛。C(加压):弹力绷带包扎控制肿胀,但勿过紧。E(抬高):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以上,促进回流减轻水肿。

避免二次损伤。急性期避免按摩、热敷或盲目活动,以免加重出血肿胀。止痛药勿过量使用,防止因疼痛减轻而过度活动。

科学的急性期处理可为后续康复打好基础,减少并发症。

系统康复训练:恢复功能的核心环节

急性期疼痛和肿胀缓解后,进入功能恢复阶段。科学的康复训练是防止后遗症、减少复发的关键。

循序渐进的康复流程。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如踝关节环绕、膝关节屈伸,以防止关节僵硬和粘连。肌肉力量训练:逐步增加肌肉张力与力量,如等长收缩、轻阻力训练。对于膝关节损伤,可重点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等稳定肌群。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脚站立、平衡板训练,帮助恢复神经-肌肉协调,减少再次扭伤风险。

康复训练应个体化设计。每个人的损伤类型、恢复速度、身体基础状况不同,因此康复训练应由康复科医生或运动康复师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初期应重点关注关节稳定性,而轻度肌肉拉伤者则可较早进入力量训练阶段。

适度有氧运动促进恢复。康复期可选择低冲击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动感单车、快走,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又能维持整体体能。需注意运动强度应控制在不引起疼痛或肿胀加重的范围内。

合理使用康复辅助手段。物理治疗:如超声波、低频电刺激、红外线等,可缓解炎症、促进组织修复。功能性护具:支具、绷带可在训练及日常活动中提供额外稳定性,减少意外损伤。手法康复:包括关节松动术、软组织松解术等,由专业人员操作,可改善关节灵活度和组织柔韧性。康复训练要避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是核心原则。一旦训练过程中出现持续性疼痛或明显肿胀,应及时回退到前一阶段或寻求医生评估。

生活管理与心理调整:巩固康复成效

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营养支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和骨骼强度恢复;戒除不良习惯,吸烟、饮酒会延缓软组织修复,增加康复时间,应尽量避免;保证睡眠充足,睡眠是生长激素分泌的关键时期,有利于肌肉、韧带恢复。

避免过早重返高强度运动:很多人在疼痛缓解后急于恢复原有运动量,但此时韧带、肌肉和关节功能往往尚未完全恢复,容易再次受伤。一般建议在完成康复训练、通过功能性测试后,再逐步回到高强度运动。

重视预防训练:康复完成后,仍需坚持核心力量、柔韧性和本体感觉训练,改善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合理热身、避免过度疲劳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需要科学处理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而不是单纯休息或盲目运动。急性期处理得当、康复训练科学、日常管理到位,才能更快恢复功能并减少复发。出现不适或康复停滞,应及时就医或请康复师指导,切勿自行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