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第四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已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胃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55-70岁为高发年龄段。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癌症能否“突破天劫、逆天改命”呢?今日小编带您了解胃癌防治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可以逆天改命的。
胃癌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最初常见的表现是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且随着病情的恶化,胃黏膜的异常细胞会逐渐扩散并侵入周围的组织和淋巴结中,形成癌瘤。胃癌有4种扩散方式:直接蔓延侵袭至相邻器官、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腹腔内种植,晚期病人60%以上可发生血行转移。早期症状较轻,常被误认为是轻微的消化不良。若不及时治疗,就会迅速转化为浸润性癌瘤,因此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
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环境与饮食:长期食用霉变食品、烟熏、咸菜、腌制食品,以及高盐食品,可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烟熏和腌制食品中含高浓度的硝酸盐,在胃内受还原酶的作用形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I类致癌原。
遗传因素:胃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浸润型胃癌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
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手术后残胃等疾病。
胃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胃癌患者通常没有特异性的表现,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类似,极易被忽视。早期表现主要有:
恶心: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恶心、干呕症状。
上腹部饱胀不适:开始仅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餐后加重。
食欲减退:早期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现象。
反酸:胃癌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使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反酸的症状。
疼痛:部分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但也有轻度腹痛,少数患者疼痛明显。
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或大便出血、贫血等症状。
中晚期主要有:阵发性腹部剧痛、体重减轻、贫血、乏力、吐血、黑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胃癌如何诊断?
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及X钡餐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对于以下高危病人应定期胃镜随访: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2.良性溃疡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效。3.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胃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肿侵袭的深度和扩散范围;化学治疗,应用抗肿瘤药物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的癌细胞,提高手术效果;早期胃癌,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胃癌如何预防呢?
饮食预防:戒烟、限酒,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饮食。少吃烟熏、油炸、烘烤和腌制食品,避免高盐饮食、避免进食粗糙、过热、过冷等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的食物;不喝滚热茶;食品贮存要科学,不食霉变食物;提倡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多食肉类、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胃溃疡、反复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胃癌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积极抗菌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生活指导:应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体质衰弱者,应做好口腔、皮肤黏膜的护理,防止继发性感染。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出现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反酸、黑便、大便带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可定期体检,进行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胃癌作为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恶性肿瘤,预防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定期胃部检查,将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