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紫燕  单位: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468

在慢性病治疗领域,保健品与处方药的关系如同“保健品宣传单”与“医生处方”的博弈:一边是商家鼓吹的“天然无害”“调理百病”,一边是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这种认知偏差让无数慢性病患者踩入健康陷阱。本文将揭示两者的本质差异,并破解常见的用药迷思。

一、身份之争:食品与药品的天然鸿沟

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仅能调节特定生理功能,例如增强免疫力或改善睡眠。它的外包装印有“蓝帽子”标志和“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宣传语中不得出现“治疗”“治愈”等词汇。而处方药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其外包装标注“国药准字”和“Rx”标识,适应症、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明确。

例如,同为维生素C,保健品只需检测污染物和卫生指标即可上市,而药品级维生素C需在符合GMP标准的药厂生产,且必须验证其对坏血病的治疗效果。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的功能边界:保健品是“锦上添花”,药品才是“雪中送炭”。

二、慢性病治疗的致命误区

误区1: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控制病情

许多糖尿病患者误信“某草本制剂可根治糖尿病”,擅自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事实上,保健品既不能像二甲双胍那样抑制肝糖输出,也无法模拟胰岛素调节血糖。

误区2:“天然成分”比化学药物更安全

部分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含甘草的保健品,殊不知甘草酸会引发水钠潴留,反而加剧血压波动。而正规降压药如缬沙坦,其剂量和副作用均经过数万人群验证,安全性远高于成分复杂的保健品。

误区3:多种保健品叠加使用效果更好

一位高血脂患者同时服用鱼油、红曲米和降脂茶,结果引发横纹肌溶解。原因在于红曲米中的莫纳可林K与他汀类药物成分相似,过量摄入会导致肌肉损伤。

三、科学用药的三大法则

法则1:认准身份标识,拒绝模糊宣传

药品识别:查看包装是否标注“国药准字H(化学药)/Z(中药)”;处方药需凭医生处方购买。

保健品避坑:警惕“根治高血压”“替代胰岛素”等夸大宣传;所有声称疗效的保健品均涉嫌违法。

法则2:定期监测指标,动态调整方案

糖尿病患者服用保健品期间,需持续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指标异常,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法则3:药物为主,保健品为辅

在医生指导下,部分保健品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

骨质疏松患者服用钙片时,可搭配维生素D促进吸收;

化疗期间适当使用益生菌改善肠道功能。

四、破解商家的“洗脑套路”

保健品营销常利用以下心理战术:

情感绑架:以“免费体检”“专家问诊”获取信任,再通过亲情攻势推销高价产品;

恐惧营销:夸大药物肝毒性,制造“吃药=中毒”的焦虑;

伪科学包装:用“纳米技术”“量子能量”等概念迷惑消费者。

识破这些陷阱的关键在于:所有正规治疗都需遵循循证医学证据,而非个人体验或个案故事。

五、慢性病管理的终极真相

慢性病的控制是一场持久战,其核心在于:

遵医嘱规范用药:降压药、降糖药需长期规律服用,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弹;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和运动的效果可能优于某些保健品;

定期复查评估:每3-6个月检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面对慢性病,保健品与处方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对手。真正智慧的选择,是让药物承担治疗重任,让保健品扮演辅助角色,而让科学指导成为健康之路的灯塔。记住:任何承诺“治愈慢性病”的保健品都是谎言,你的生命值得更严谨的对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