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被称为“视力的小偷”——因为它早期症状不明显,却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视神经,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青光眼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失明。那么,哪些人容易得青光眼?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与眼压升高密切相关。眼球内部有房水循环系统,若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就会升高,压迫视神经,导致神经纤维逐渐死亡,视野从周边开始缩小,最终可能致盲。 青光眼的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常被忽视;眼压可能正常或偏高,视神经逐渐受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压急剧升高,伴随剧烈眼痛、头痛、恶心,需紧急就医。继发性青光眼:由眼外伤、炎症、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引起。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畏光、流泪、黑眼珠变大,需尽早手术。
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属于青光眼高危群体,应定期检查眼压和视神经。
40岁以上中老年人。青光眼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2%,而60岁以上可达5%-10%。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房水循环系统功能逐渐下降,晶状体增厚可能挤压前房角(影响房水排出),导致眼压升高。
有青光眼家族史。青光眼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青光眼,本人的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5-10倍。这可能与遗传性眼球结构异常(如前房浅、视神经脆弱)或代谢因素有关。
高度近视或远视患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眼球轴长增加,视神经纤维更易受眼压损害,且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较高。远视眼:眼球较短,前房较浅,容易发生房角关闭,引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类人群应避免长时间在暗处用眼(如关灯玩手机),并定期检查前房深度和眼压。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高血糖会损害眼部微血管,导致视神经缺血,增加“正常眼压性青光眼”风险(眼压正常但视神经仍受损)。高血压:可能引起眼底动脉硬化,减少视神经的血流供应。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全身或局部(如眼药水、吸入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可能诱发“激素性青光眼”,机制是激素沉积阻塞房水排出通道。
有眼外伤或眼科手术史。眼外伤:如撞击、穿刺伤可能导致房角损伤或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眼科手术:如白内障术后(尤其并发症)、视网膜手术可能改变眼部结构,影响房水循环。
如何治疗和预防青光眼?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目标是降低眼压,减少视神经损伤。主要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降眼压眼药水:如前列腺素类(拉坦前列素)、β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需长期规律使用。口服药物:如乙酰唑胺,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降眼压。
激光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适用于闭角型青光眼,预防急性发作。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改善房水排出,降低眼压。
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用于难治性青光眼。 青光眼的预防措施。定期眼科检查: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检查眼压和眼底,高危人群每年一次。控制慢性疾病:严格管理糖尿病、高血压,避免血管病变损害视神经。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低头、暗处用眼;适度运动(如散步),但避免举重等憋气动作。警惕激素药物:长期使用激素者需定期监测眼压。家族史筛查: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应从30岁起定期检查。
小结
青光眼就像“沉默的视力杀手”,早期发现才能保住视力!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或出现视野变窄、夜间视力下降、眼胀头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