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骨折、关节脱位等情况一旦发生,打石膏往往成为后续治疗的重要环节。很多人觉得,打完石膏就万事大吉,只要等待骨头慢慢愈合就好。但实际上,石膏固定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康复的进程与效果。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打完石膏后不能忽视的五个护理要点。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它可不是 “防水衣”
石膏这东西,虽然坚固耐用,能帮我们固定受伤部位,但它有个 “致命弱点”—— 怕水。不管你的石膏是什么材质,哪怕号称 “防水”,也别轻易让它沾水。因为水一旦进入石膏和皮肤之间,那麻烦可就大了。首先,你会感觉石膏里痒痒的,还会散发出异味。更严重的是,可能引发局部细菌感染、皮肤浸渍、溃疡、皮疹,甚至接触性皮炎。
要是不小心弄湿了石膏,可千万别慌。这里教你个小妙招:拿出家里的吹风机,调到冷风档,风速开到最大,对着石膏里面吹。请注意,一定不能用热风,不然会让情况更糟。要是进水比较多,还可以找个带软管的吸尘器,把软管放在石膏旁边,把里面的水分和湿气吸走。
平时也要多留意,别让石膏沾上污渍。要是不小心沾上了,用毛巾蘸少量温水轻轻擦拭就行,可别把石膏浸湿了。要是石膏被粪便、尿液等污染,那得赶紧想办法清洁,必要时去医院让医生帮忙处理。
密切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为健康 “站岗放哨”
刚打完石膏,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可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时刻留意肢体末梢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情况。要是发现肢体肿胀得厉害、疼痛加剧、麻木感越来越强、发凉,或者颜色发紫,那可得赶紧告知医生。这些症状很可能是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要是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按压指甲来判断血液循环。轻轻按压指甲,要是松开后指甲颜色能迅速恢复红润,那就说明血液循环还不错;要是恢复得很慢,或者指甲颜色一直苍白、青紫,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还有,看看手指或脚趾能不能正常活动,如果活动受限,也得及时跟医生沟通。
合理摆放肢体体位,给受伤部位 “贴心呵护”
注意肢体的体位,对促进恢复也很有帮助。一般来说,我们要抬高患肢,这样能让静脉回流更顺畅,减轻肿胀。要是下肢打了石膏,睡觉的时候可以在患肢下面垫个软枕,把腿抬高;上肢打石膏的话,就用三角巾把患肢悬吊起来。
举个例子,要是脚踝扭伤打了石膏,休息的时候把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肿胀就能消得更快。要是一直把脚垂着,肿胀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恢复的时间也会拉长。
另外,不同部位打石膏,对体位的要求也有点不一样。比如,脊柱打石膏的患者,在仰卧的时候要注意定时翻身,防止发生褥疮;下肢石膏固定的患者,除了抬高患肢,还要注意石膏固定的位置是否舒适,有没有压迫到其他部位。
积极预防石膏综合征,为康复 “保驾护航”
长期仰卧的人,尤其是打了脊柱或下肢石膏的,要特别小心石膏综合征。什么是石膏综合征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石膏固定不当,或者长时间仰卧,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为了预防石膏综合征,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翻身,变换体位,别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其次,要注意腹部的情况,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别拖着,赶紧去医院看看。还有,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多餐,别一次吃太多,减轻肠胃的负担。
科学进行功能锻炼,让康复 “加速奔跑”
在石膏固定期间,可不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就能好得快。相反,我们得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这里说的功能锻炼,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有被石膏固定的关节。
比如说,脚踝扭伤打石膏,石膏一般不会固定脚趾头和膝关节,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活动脚趾头和膝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上肢骨折打石膏也是一样,手指、肘关节和肩关节一般不会被固定,我们就可以活动这些关节,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防止肌肉萎缩。
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别太用力,次数也别太多,慢慢增加强度和次数。要是锻炼的时候感觉疼痛,或者不舒服,就赶紧停下来,问问医生是不是锻炼方法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