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晓义  单位:古蔺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495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现象,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面对宝宝皮肤、巩膜发黄,新手父母往往焦虑不安。现代医学多采用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手段,但中医儿科在黄疸调理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内外结合的方法,既能有效退黄,又能减少副作用,助力宝宝健康成长。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读黄疸成因,分享科学应对策略,帮助家长消除顾虑。

认识黄疸:中医眼中的“湿邪作祟”

中医将黄疸归为“胎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邪内蕴”。胎儿在母体内时,若母体脾胃湿热较重,或因孕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湿热之邪可通过胎盘传于胎儿;宝宝出生后,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护理不当,如喂养不规律、腹部受凉,也易导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从而出现皮肤、巩膜发黄。根据症状和病因,中医将黄疸分为湿热熏蒸型、寒湿阻滞型和瘀积发黄型,不同证型需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

辨证调理:中医应对黄疸的特色方案

1.湿热熏蒸型:清热利湿退黄。此类宝宝黄疸颜色鲜明如橘色,常伴有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医多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方中茵陈为退黄要药,可清热利湿;栀子清三焦之火,通利小便;大黄通腑泻热,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出。除了汤药,还可配合穴位按摩,如按摩宝宝的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每次按摩3~5分钟,以促进脾胃运化,帮助祛湿。

2.寒湿阻滞型:温中化湿退黄。寒湿阻滞型黄疸的宝宝,黄疸颜色晦暗,精神欠佳,四肢欠温,大便溏薄。治疗上以温中化湿为原则,常用茵陈理中汤。方中干姜、党参温中健脾,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茵陈利胆退黄。生活中,家长可为宝宝适当热敷腹部,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宝宝脐周,每次15~20分钟,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以此来温煦脾胃,驱散寒湿。

3.瘀积发黄型:化瘀消积退黄。宝宝若黄疸持续不退,颜色较深,伴有腹部胀满、青筋显露、大便色灰白等症状,多为瘀积发黄型。中医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通过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疏通气血,消除瘀积,同时配伍茵陈等药物退黄。此外,可在医生指导下为宝宝进行轻柔的腹部推拿,以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消除瘀滞。

日常护理:黄疸宝宝的养护细节

1.合理喂养。保证宝宝充足的奶量摄入至关重要。多吃多排有助于胆红素排出体外,母乳喂养的妈妈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乳汁质量;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严格按照冲泡比例调配奶粉,防止宝宝消化不良加重湿邪。若宝宝黄疸较严重,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增加喂养次数。

2.适度晒太阳。阳光中的蓝光可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选择阳光温和的时段,如上午9~10点、下午4~5点,让宝宝裸露背部、臀部等部位晒太阳,每次15~20分钟,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眼睛和生殖器。若室外阳光强烈,可在室内隔着窗户晒太阳,但效果会稍弱。晒太阳过程中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观察宝宝状态,若出现出汗过多、烦躁不安等情况,应立即停止。

3.观察与监测。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黄疸的变化,包括黄疸出现的时间、范围、颜色深浅,以及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等。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黄疸进展迅速、颜色加深明显,或宝宝出现嗜睡、拒奶、哭闹不止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预防为先:从孕期到产后的防护

孕期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食辛辣、甘甜、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减少胎儿受湿热之邪侵扰的几率。宝宝出生后,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腹部受凉;及时按需喂养,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加快胆红素的代谢;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防止感染诱发黄疸加重。

宝宝黄疸虽常见,但只要家长了解中医应对方法,做好科学护理,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对宝宝黄疸情况存在疑虑,务必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儿科医生,让宝宝在安全、有效的干预下,健康快乐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