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干燥(俗称“口干”)是指因唾液分泌减少导致的口腔黏膜干燥状态。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30%-40%存在口干问题。唾液不仅是口腔的“天然润滑剂”,还能帮助消化、抗菌和维持口腔酸碱平衡。长期口干可能引发龋齿、口腔感染等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为何容易口干
1.生理性因素
老年人口干的原因很多,生理性因素最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腺体的退行性改变和唾液腺分泌功能下降是引起老年人口干的常见原因。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也可引起口干。
2.病理性因素
缺牙、龋齿、牙周病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这些不利因素造成口腔咀嚼功能下降,对唾液腺的刺激减少可引起口干。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等老年人常见病也可引起口干。糖尿病病人由于多尿,体内水分丢失多,容易出现口干、口渴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代谢加快,产热散热加速,容易出现口干、多汗症状。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女性,该病会引起免疫系统攻击唾液腺,引起口干。此外,长时间的发热、腹泻、张口呼吸、贫血等也容易出现口干。
3.心理方面
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因素也容易引起口干,尤其是抑郁症病人,更容易产生口干,这可能与精神因素的应激作用使味觉减退,从而影响唾液的分泌。
4.药物方面
口干是很多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如镇静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胆碱药、抗过敏药、降压药、利尿药等都能使唾液腺分泌功能下降,老年人由于代谢减慢,更容易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另外,头颈部放射性治疗也会导致腺体萎缩,从而引起口干。
如何判断老年人口干
常主诉口腔干燥、味觉减弱或改变、食欲减退、食物咀嚼与吞咽困难,查体可见唾液腺肿大、口唇干燥、舌背干燥,口腔黏膜充血,挤压腮腺、颌下腺可见分泌物减少,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口干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白念珠菌感染和龋齿。并发感染者可见唇炎、口角炎、口腔红斑;龋齿多为急性龋,严重时短时间内大部分牙齿同时龋坏,一般不易龋坏的牙齿边缘、牙尖、下前牙都发生龋损。
科学防治三步走
第一步:对症缓解
适当饮水,少量、多次饮水,保持口腔湿润。增加环境的湿度,必要时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尤其是睡觉时(湿度50%-60%为宜)。可以采用人工唾液、口腔湿润剂、喷雾或者凝胶等保持口腔的湿润,缓解口干症状。还可以咀嚼口香糖、含片,通过味觉刺激和咀嚼刺激,促进唾液分泌。
第二步:控制诱因
若上述处理仍无法缓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唾液分泌的药物,如毛果芸香碱等,并正确服药,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因素,如高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如因某些镇静药、降压药、利尿药等药物引起的口干,配合医生调整药物并观察药物调整后的口干状况是否改善。
第三步:预防并发症
加强口腔卫生保健,限制含糖饮食和酸性饮料,预防龋齿,根据老年人龋齿情况和唾液腺损伤程度,决定局部用氟预防龋齿。局部使用碱性、含抗真菌药物的含漱液、含片预防真菌感染。
日常护理小贴士
在饮食方面应忌食辛辣刺激性、粗糙和过于干硬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同时通过充分咀嚼促进唾液分泌。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干稀结合,以利于吞咽。在口腔卫生方面,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饭后刷牙,正确使用牙线,定期洁齿,保持口腔环境的卫生;伴口臭、口腔溃疡者,可含漱药液,减轻口臭、促进愈合、增进食欲。重视牙齿保健可养成每日叩齿、按摩牙龈的习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的功能和抵抗力,预防牙周病和牙齿脱落。有义齿的老年人应保持义齿清洁,佩戴义齿前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尤其是牙龈、口腔上壁与舌面。勿戴义齿过夜,睡前摘下义齿并将其浸泡于清水中。防止义齿损坏,不吃生硬食物,尽量少吃软糖等黏性食物。定期复查,尤其是全口义齿者,3-5年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和修理。
口腔干燥虽常见,但通过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重预防”。建议老年朋友及家属关注日常细节,必要时及时就医,共同守护口腔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