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晓绢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2606

家用雾化治疗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的关键手段,具有起效迅速、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性副作用相对较小等显著优势。然而,在家庭雾化实践中,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和顺序的科学性常被忽视,这不仅可能削弱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雾化吸入的本质是利用特定装置将药物溶液或混悬液转化为可吸入的微小气溶胶微粒,使其能够精准地直达呼吸道,从而发挥高效治疗作用,堪称针对呼吸道的“精准导弹”。但必须强调的是,若药物吸入顺序不当,则可能干扰药效的充分发挥。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分为几类:首先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其核心作用在于减轻气道的高反应性、抑制炎症反应进程,从而有效改善哮喘症状和气道炎症状态;其次是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它们主要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第三类是黏液溶解剂,例如乙酰半胱氨酸,其作用是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和黏滞性,促进痰液松动并易于咳出。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临床医生常会联合开具两种或多种上述药物进行协同雾化治疗。

至关重要的药物使用顺序:为确保各类药物能发挥最佳协同效应并减少相互干扰,雾化吸入时必须严格遵循特定的用药次序原则。普遍接受的科学顺序是: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接着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最后使用黏液溶解剂。这一原则的生理学基础在于:优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或异丙托溴铵)能够迅速扩张痉挛的气道,打开呼吸道通路,为后续药物的深入沉积和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再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此时扩张的气道允许抗炎药物更均匀、更深入地分布到支气管树,充分发挥其减轻黏膜水肿和抑制炎症的作用;最后使用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即“先开(扩张气道)、后抗(抗炎)、再化痰(促排痰)”的核心原则。当然,医疗实践强调个体化,此顺序并非绝对僵化,必须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灵活调整。

认识与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如同所有药物治疗,雾化吸入药物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黏液溶解剂,偶有报告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罕见情况下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口腔溃疡、口干、声音嘶哑、咽喉刺激感及偶发的支气管痉挛;异丙托溴铵则常见头痛、口干、心悸、心动过速、恶心、胃肠蠕动减弱、尿潴留等,了解这些潜在反应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

确保安全有效的雾化操作规范:成功的家庭雾化治疗离不开对细节的严格把控。雾化前准备:清洁面部,避免涂抹油性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减少药物在面部不必要的吸附;考虑到雾化颗粒及气流可能刺激咽喉引发恶心呕吐,存在误吸风险,建议雾化前1小时避免进食,且不应在餐后立即进行;体位选择上,在患者耐受前提下,优先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这有助于药物更有效地沉积于下呼吸道,对于使用家用呼吸机的患者,建议在床头抬高30-50°的基础上采取健侧卧位(根据具体病情和装置),优化药物输送。

雾化过程中注意事项:避免使用温度过低的药液,冷刺激可能诱发气道高反应性甚至痉挛;单次雾化治疗时间宜控制在15~20分钟,每次雾化液总量以4~6毫升为佳,其中5毫升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宜的容量,若使用氧气作为驱动源,建议将氧流量调节至4~7升/分钟。雾化结束后的处理:立即用清水充分漱口并清洁面部,此举对于使用激素的患者尤为重要,可显著减少口咽部药物残留,降低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每一次规范雾化都是对呼吸系统的精准维护。牢记“先开、后抗、再化痰”的原则,严格遵循药物顺序与操作规范,可使疗效大幅提升。家庭雾化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整合药学知识、设备认知和个体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当遇到复杂情况(如四联用药、特殊人群)时,应及时咨询呼吸专科医师或药师,获取个体化方案。通过科学雾化,让居家呼吸管理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坚实屏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