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核心血管通路,被称为“生命线”。它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形成可长期使用的血液透析通道。然而,这条“生命线”需要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维护,否则可能因血栓、感染或狭窄等问题导致功能丧失。
术后早期护理
术后1~2周是内瘘成熟的关键期,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保持术区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每日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2次,覆盖无菌敷料。若出现渗血、红肿或异味,需立即就医。
2.避免压迫与外伤。睡觉时用软枕垫高手臂,避免侧卧压迫;外出时佩戴宽松护腕,防止碰撞。避免在术侧手臂测血压、输液或抽血,衣袖选择宽松款式,禁止佩戴手表、手链等饰品。
3.早期功能锻炼。术后3~7天:进行握拳运动(缓慢握拳-伸展,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和腕关节旋转(屈伸、收展,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促进静脉回流。术后2周后:使用握力球或橡皮圈进行抗阻训练(缓慢捏紧-放松,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或用健侧手轻压上臂促进静脉扩张(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
日常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每日至少3次(晨起、午间、睡前)进行“一看二摸三听”检查:
1.视觉观察。检查内瘘血管是否充盈饱满,皮肤有无红肿、瘀斑、破溃或假性动脉瘤(局部膨出)。若发现肢体肿胀或手指发凉,可能提示血栓形成。
2.触觉检查。用2~3个手指指腹轻压吻合口上方,感受持续“猫喘样”震颤。若震颤减弱或消失,需立即就医。
3.听觉判断。将耳朵贴近内瘘处或使用听诊器,正常应听到连续“呼呼”样杂音。若杂音变尖(吹哨声)或消失,提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功能锻炼:维持血管弹性
1.非透析日锻炼。握力训练:使用软球或橡皮圈,每次捏握10~15分钟,每日3~4次。束臂运动:在医生指导下,用健侧手或血压袖带(压力低于收缩压)轻压上臂,同时做握拳动作,感受血管充盈后松开,重复10~15分钟,每日3~4次。
2.透析中配合。透析时保持手臂伸直,避免屈肘或提重物。若需更换体位,应缓慢移动并观察内瘘震颤是否持续。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血栓形成。风险因素:低血压、脱水过多、高凝状态、血管狭窄。
预防措施: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干体重的3%-5%(每日≤1kg)。避免透析中进食过饱或过快,防止血压骤降。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紧急处理:若震颤消失,立即就医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2.感染。风险因素:皮肤破损、不洁操作、免疫力低下。
预防措施:透析前用肥皂水彻底清洁手臂,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禁止抓挠内瘘处皮肤,出现瘙痒时可用冷敷或医生开具的药膏。穿刺点愈合后方可洗澡,并禁止使用刺激性沐浴产品。紧急处理:若局部红肿、疼痛或发热,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或清创。
3.假性动脉瘤。风险因素:反复穿刺同一部位、血管壁薄弱。
预防措施:定期更换穿刺点,采用“绳梯式”穿刺法。避免在内瘘处佩戴过紧护腕或手表。紧急处理:若瘤体破裂出血,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抬高患肢并就医。
4.窃血综合征。风险因素:高龄、糖尿病、内瘘流量过大。表现:手指苍白、疼痛、麻木,活动后加重。处理:需手术调整内瘘结构或结扎分支血管。
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管理。蛋白质:每日摄入1.0~1.2g/kg(如60kg患者需60~72g),优先选择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磷控制:限制加工食品、饮料和动物内脏,每日磷摄入≤1000mg。水分控制:根据尿量调整饮水量,透析间期每日饮水量=前日尿量+500ml。
2.血压管理。目标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 mmHg,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血流缓慢。若服用降压药,需在透析前调整剂量,防止透析中低血压。
3.避免危险行为。禁止提重物(>5kg)、打羽毛球或引体向上等剧烈运动。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
定期复查与专业维护
超声检查:每3个月进行血管超声,评估内瘘流量、直径及有无狭窄。
物理检查:每6个月由血管通路医生评估内瘘功能,必要时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紧急情况处理:若内瘘震颤消失、出血不止或发热,立即联系透析中心或急诊科。
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自我检查、适度锻炼、严格控制饮食与血压,是守护这条“生命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