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盛夏一到,全国多地迅速切换成“火炉”模式,35℃已成日常,40℃亦不稀奇。热得无处可躲时,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被中暑“偷袭”。让我把中暑的来龙去脉、预防细节和急救步骤一次说清,帮助你在酷暑里也能稳稳地保持健康舒适。
中暑:身体“空调”短路
人体像自带恒温系统的精密仪器,平时靠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把多余热量排出,维持36–37℃的平衡。高温叠加高湿时,散热通道被堵:皮肤血管扩张到极限,汗水却因空气湿度大无法蒸发,体内热量越积越多,最终“死机”——这就是中暑。
过程分三级:
1.先兆:头晕、口渴、注意力涣散;
2.轻症:体温>38℃,大汗、面色潮红、心慌恶心;
3.重症(热射病):体温>40℃却无汗,意识模糊甚至抽搐,可迅速危及生命。
出行:躲开“高温陷阱”
1.选时间:10:00–16:00地面温度常超50℃,尽量避开;若必须外出,提前查好树荫或地下通道线路。
2.物理防晒:宽檐帽+浅色透气长袖+太阳镜是标配;包里再放湿毛巾、小风扇、藿香正气水,随时降温。
3.补水:别等口渴。每次100–200ml,1–2小时一次;水里加1–2g盐或选运动饮料,补电解质。
4.通勤党:地铁公交优先,步行段尽量走背阴处;骑电动车可备冰袖、挂脖风扇。
饮食:给细胞“充电”又“降温”
1.足量饮水:成人夏季1.5–2L,少量多次。绿豆汤、冬瓜汤、菊花茶交替喝,既补水又清热。
2.清淡高营养:西瓜、黄瓜、番茄、梨含水量>80%,是天然“水袋”;鸡蛋、鱼、瘦肉补蛋白,维持免疫力。
3.忌口:过油过辣加重胃肠负担;大量冰饮刺激血管骤然收缩,反而影响散热;高糖高盐加速脱水。
4.小窍门:饭菜现做现吃,凉拌菜加点醋蒜,既杀菌又开胃;运动后先喝常温电解质水,再慢慢吃冰西瓜,避免一冷一热伤肠胃。
作息:让身体会“错峰”
1.睡眠:成人7–8小时,儿童9–10小时。卧室空调26–28℃,风口别直吹;无空调可用风扇+冰水盆+湿毛巾组合降温。
2.劳动:户外工作1–2小时必须到阴凉处歇10–15分钟;运动改清晨或傍晚,强度降一档,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内。
3.心态:烦躁会额外产热。午后听10分钟轻音乐或做5分钟深呼吸,能有效降低主观热感。
重点人群:多一层保护
老年人:汗腺萎缩,室温>28℃就要开空调;早晚开窗通风,午间拉上窗帘隔热。
婴幼儿:穿一件纯棉单衣即可,推车加遮阳帘,每20分钟喂几口水。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温易波动,随身携带药物和病情卡片,减少正午外出。
户外工作者:单位应提供轮换班、遮阳棚、盐汽水;个人要会识别中暑信号,不硬扛。
急救:黄金30分钟
先兆/轻症:
1.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2.松解衣物,用冷水擦拭额头、颈侧、腋下、腹股沟;
3.口服淡盐水或运动饮料,30分钟内症状多可缓解。
重症(热射病):
1.拨打120,同时把患者搬到空调房或阴凉处;
2.用15–20℃凉水反复喷淋全身,冰袋裹毛巾放在大血管处,配合风扇吹;
3.若意识不清,保持侧卧防呕吐窒息;
4.观察呼吸心跳,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人员到达。
常见误区,一次扫清
1.猛灌冰水:刺激胃肠,反而加重缺血,正确做法是饮用常温含盐饮料。
2.24小时躲空调:室内外温差>7℃易诱发感冒与心脑血管意外;每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
3.阴天不会中暑:只要温度高、湿度大、通风差,厨房、厂房、车厢同样可能中暑,关键看热指数而非阳光。
结语
酷暑虽猛,方法总比困难多。弄清中暑原理,做好出行、饮食、作息的全链条防护,重点关照老人、孩子和户外劳动者,避开认知误区,就能大幅降低风险。愿你带着这份科学攻略,从容面对热浪,真正“安然一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