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丽娜  单位:三台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4
8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常见的隐性健康问题,尤其在妊娠、分娩、围绝经期及年老阶段更为多发,常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子宫脱垂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女性关注盆底健康。盆底康复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物理治疗方式,在预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配合科学规范的盆底肌训练,能有效恢复肌肉力量、提升控尿控便能力、改善性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整体女性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与盆底康复治疗

盆底是由多层肌肉、筋膜和韧带组成的复杂结构,起着支持盆腔脏器、控制排尿排便、维持性功能的重要作用。当这些结构因妊娠、分娩、激素变化、慢性咳嗽、肥胖、盆腔手术等因素而松弛或损伤,就可能引发盆底功能障碍。轻者表现为尿急、漏尿,重者可出现子宫或膀胱脱垂,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交生活。

盆底康复治疗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激活和增强盆底肌肉的功能,恢复其支持和控制能力的过程。它主要依赖生物反馈、电刺激、肌电图评估等现代康复技术,以精准评估肌肉状态并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目标不仅是增强盆底肌力,更重要的是改善其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使患者能在日常活动中自主地、有效地控制盆底肌收缩与放松,从而减轻甚至消除症状。

盆底康复治疗常在产后六周至一年内进行,是产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和部分盆腔手术后的患者。该疗法具备无创、依从性好、效果稳定的优势,可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线治疗方式,尤其在早期干预阶段效果更佳。

科学认识盆底肌训练及其方法

盆底肌训练又称凯格尔训练,是盆底康复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反复主动收缩和放松盆底肌群,增强其力量和张力,从而改善尿控、粪控能力并预防器官脱垂。不同于一般运动,盆底肌训练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和“长期坚持”,许多女性初期难以正确识别目标肌群,容易误用腹肌或臀肌,导致训练效果欠佳。

标准训练方法是找到正确的盆底肌收缩方式,即如同在排尿中途“憋住尿”的感觉,一旦掌握,即可在平卧、站立或坐姿中开展训练。每次收缩保持5秒,放松5秒,每组10次,每日2~3组为宜。随着训练进展,可逐步延长收缩时间,并尝试在咳嗽、搬重物、打喷嚏等诱发漏尿的情境中加强主动控制能力。

部分患者在初期可配合使用生物反馈仪器或阴道锥,在医疗机构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训练,更能确保方法规范、进度科学,尤其对症状明显或产后肌力明显减弱者,辅助设备的介入能大大提升康复效率。

训练需长期坚持,一般需连续三至六个月以上才会见效,间断或放弃训练常导致复发或效果减退。因此,建立训练习惯并融入日常生活极为重要。建议在刷牙、做饭、等车等碎片时间进行简短练习,以提高依从性。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下腹胀痛或出血,应及时停止并就医评估。

盆底康复的适应人群与实际效果

盆底康复治疗并非仅针对分娩后的女性,适应范围广泛,涵盖多个生理及疾病阶段。对于初产或经产妇,无论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进行规范盆底康复训练均有助于防止尿失禁、阴道松弛等问题;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组织弹性降低,盆底肌力量减弱,易导致盆腔器官逐步下垂或功能减退,此时介入康复治疗能有效延缓症状进展。

此外,接受过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盆底重建术后的患者,也可通过康复治疗促进组织愈合、防止术后功能下降;而因肥胖、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原因引起的功能性盆底障碍,也可作为干预手段纳入治疗计划。

结语

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为女性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且非侵入性的解决方案,用于应对产后、绝经期及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所带来的身体与心理困扰。通过早识别、早干预、规范化治疗和持之以恒的训练,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功能恢复,重获健康与自信。科普宣传、医患协作和全生命周期的女性健康管理,将在盆底康复推广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