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秋岑  单位:达州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80

‌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精准‌的诊疗技术,通过血管内导管操作,结合影像引导,对脑部血管病变进行诊断或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很重要。

技术原理与操作方式

脑血管介入属于血管内治疗范畴,医生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的桡动脉穿刺,将细长的导管送入血管,借助X射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设备实时观察路径,最终到达脑部目标血管。根据病情不同,可能进行支架植入(如血管狭窄时撑开血管)、弹簧圈填塞(如动脉瘤封堵)或取栓治疗(如急性脑梗时清除血栓)。

适用疾病范围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介入治疗可通过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降低破裂风险。

缺血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急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患者可通过导管取出血栓,挽救脑组织。

血管慢性闭塞:部分慢性闭塞患者可通过介入技术尝试再通,改善脑供血。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病人在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后,需要遵医嘱绝对卧床休养达24小时,这是因为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动脉血管进行穿刺,压力随之增大,很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症状。因此,不仅病人要绝对卧床,且穿刺血管一侧的肢体也要制动12-24小时,且病人不宜过早下床,以免发生局部出血、血肿,甚至晕倒、休克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介入手术完成后,需要为患者使用肝素治疗,治疗需达到60分钟以上才能将血管鞘拔除,并对血管采用沙袋进行压迫,时间至少为3小时,若患者术后发生血管肿痛,则需使用冰敷为其缓解。

病情观察:介入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各相关指标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血压指标的波动,这是因为介入治疗需要打开血管,进而诱发高灌注反应,为了避免高灌注反应的发生,需严格控制血压。因此,介入治疗后,需要及时明确血压控制范围,并告知责任护士,一旦血压指标出现异常,应立即与主治医师联系,并展开紧急处理。此外,还应定时查看穿刺位置,除了要观察敷料及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渗血等情况外,还应关注穿刺位置的脉搏跳动情况。若敷料绑缚过紧,极有可能导致缺血甚至坏死等症状的发生,所以,应时刻注意穿刺位置的皮肤颜色变化以及穿刺肢体的脉搏跳动情况,若发现情况有异,则需立即通知医师。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在接受脑血管介入手术后,均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这是因为,一旦病人出现较大的情绪变化,产生紧张心理,就会导致原本较为脆弱的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加大血管薄弱处破裂出血的可能,因此,需要重视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对于疾病与介入手术的认知水平较低,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过于担心,心理压力较大。对此,护理人员需针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以确保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饮食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手术后,务必注重病人的饮食搭配,确保营养摄入科学合理。针对局部麻醉的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即可正常饮食,而对于实施全身麻醉的病人而言,则需在意识完全清醒后才能正常饮食。术后饮食需确保清淡、软烂、易消化,术后初期应避免使用鸡蛋,以免导致腹胀。还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以促进造影剂的尽快排泄,同时,也可多摄入一些水分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水果,包括西瓜、苹果、葡萄等。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1.预防静脉血栓:术后应每隔半小时查看1次患者穿刺一側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评估下肢的疼痛程度以及是否出现严重的感觉障碍等,同时还应关注下肢的皮肤温度以及皮肤颜色的变化情况。2.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介入手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出现,不仅要注意导管选择及操作的合理性,更应在手术后时刻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以下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异常等,一旦发现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出现血压不明下降、头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则应考虑是否引发脑血管痉挛,并立即告知临床医师,展开解痉、扩容等相关治疗。必要时,还应为患者吸氧,但要注意对氧流量的把控,以缓解脑组织缺氧。同时选用尼莫地平等相关药物实现血管扩张,促使血容量提升。但在用药期间,需为患者做好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监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