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亲人因年老、重病或意外卧床时,家庭护理就开始了。这不是简单的照料,而是一场充满耐心与爱的守护。许多家庭经历过从零学起护理技能、半夜频繁起身照顾的辛苦。虽然过程艰难,但卧床并不等于失去尊严,只要方法得当,失能亲人也能在家中拥有体面、温暖的生活。
基础护理:吃喝拉撒不能马虎,翻身擦洗有讲究
对于完全或部分失能的老人或患者而言,最基本的“日常照护”就是吃喝拉撒,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1.饮食护理:营养要跟上,方式也要对
很多卧床者吞咽功能减弱,要防止“吃进去,呛出来”,轻则呛咳,重则吸入性肺炎。可以选择软食、糊状、流食,必要时使用鼻胃管进食。如果能经口进食,喂饭时要坐起或半卧,缓慢少量,注意观察咳嗽、呼吸变化。营养方面要注重高蛋白、易消化、少盐少油,保障基础体力和免疫力。
2.排泄护理:及时更换,注意皮肤保护
大小便失禁常常令人尴尬,但更需科学应对。成人纸尿裤要勤换,至少每2~4小时一次;大便后及时清洁,可用温水或湿巾,避免皮肤刺激。重点是防压疮、防尿布疹,可使用护臀膏、隔尿垫等减少湿热刺激。
3.体位护理:翻身拍背是关键,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
卧床超过2小时未翻身,就可能造成压疮(褥疮),常见于尾骨、肩胛、脚跟等骨突处。建议每2小时左右协助翻身一次,同时轻拍背部,促进肺部通气,预防肺炎。使用枕头或软垫辅助变换体位,有助于减轻局部压力。
4.清洁护理:擦澡剪指甲,细节决定舒适感
卧床患者皮肤易干燥、油垢积聚,要定期擦身、洗头、口腔护理。可用温水毛巾分部位擦洗,保持隐私,注意保暖;每周修剪指甲、清理耳垢、口腔漱洗,也有助于提升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卧床不等于无声,照护也要守护尊严与情感
很多失能者最怕的,不是身体的无力,而是“被当成负担”后的孤独感与无力感。身体虽然躺着,心理却更渴望被理解与尊重。
1.沟通不能停,哪怕他们不开口
即便患者语言功能减退,也要多和他们说话。可以分享天气、新闻、家庭琐事,也可以一起看电视、听音乐、读书给他们听。情感连接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通道,它不会因为身体失能而中断。
2.尊重隐私和意愿,让他们感受到“我是一个人”
进行换尿裤、洗澡、喂饭等行为时,要尽量保持遮盖,避免过度暴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询问他们的意见,比如穿哪套衣服、吃什么口味的餐食。这些微小的选择权,是他们作为“人”的重要体现。
3.鼓励参与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哪怕只是一根手指的活动,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按呼叫铃、自己喝水、自己握毛巾擦脸。参与感能增强信心,也能减少对他人的完全依赖,让他们感觉“我还可以”。
家庭照护者:照顾别人,也别忘了照顾自己
一个人失能,往往拖垮的是整个家庭。家属不仅承担身体劳动,还有沉重的情绪压力。因此,长期照护者也需要被“照顾”。
1.合理分工,别一个人撑到底
照护工作最好家人轮换或请护工协助,避免一个人长期身心俱疲。可以制定照护计划表,明确每天谁来喂饭、谁来翻身、谁负责药物记录等,做到有序分工、互相支持。
2.适当寻求外部资源
不要羞于求助。可以联系居家护理服务、社区健康中心、志愿者团体,甚至短期送医或护理机构临时托管,给照护者一点喘息空间。
3.照护中也要留一口气给自己
日常安排一点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是泡杯茶、出门走一圈、刷刷手机、看看书。情绪的释放与自我照顾,是长期照护能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柱”。
失能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护理得当,卧床的亲人依然可以拥有干净、舒适、有尊严的生活。照护不仅是日常照料,更是用耐心和爱守护亲情。照顾一个人,也是在照亮一个家。愿每位照护者都被理解和支持,让爱在每个细节中流动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