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艳娟  单位: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综合病房  发布时间:2025-08-06
20867

李阿姨今年70岁,除了偶尔觉得有些疲惫,胃口不太好,似乎没什么大毛病,子女们觉得这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直到一次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血糖结果高得惊人,医生严肃地告诉她:“您这是糖尿病,可能有一段时间了!”李阿姨愣住了:“糖尿病?我没觉得特别口渴,也没瘦啊?”像李阿姨这样的情况,在社区老年人中绝非个例——糖尿病披上了“无症状”的外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他们的健康,成为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甜蜜陷阱”。

一、老年人糖尿病症状为何隐匿不显,易被“视而不见”?

老年糖尿病的发现率较低,其发病症状多是潜伏性的,且随着年龄增大,人的多个生理器官呈现一种“惰性化”,高血糖导致的提示症状变得晦暗甚至丧失。例如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常是不难识别的,但到了老年,上述“多”是缺乏的,而“少”更可能是隐蔽的。一是因为老年患者口渴中枢反应减弱,虽然血糖升高异常,却没有饮水的强烈需要;二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肾糖阈提高,高血糖带来的尿量增加易被误认为尿失禁而受到忽视;三是由于代谢率下降、肌肉减少,因而体重下降也不明显甚至被认为是自然现象。同时,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如疲乏、乏力、头痛、手足麻木、视力下降等,常易被归因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等疾病,因而延误或错误诊断、治疗。更有甚者,一些老年患者因神志功能、语言功能下降而不能清晰表露自身症状,以及担心给子女造成压力而不想告知病情,更容易导致糖尿病的隐蔽状态。

二、“无声杀手”代价沉重:老年糖尿病不容忽视

老年糖尿病若延迟发现或未得到有效控制,健康威胁并不仅仅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温水煮青蛙”,是慢性而又致命的系统性损害。糖尿病高血糖损害人体血管和神经的慢性过程,将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脑卒中),这些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第一大杀手;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并需要依赖透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盲,也是不可逆转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肢体疼痛、感觉受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可导致糖尿病足感染、破溃甚至截肢。另外还有老年人特有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这种并发症起病急、病死率高,通常由感冒、发热、突然停药等微小诱因诱发,其早期表现如嗜睡、乏力、疲倦等症状极易被误以为“太累”或者“感冒”,一旦发展至昏迷,患者常在短时间内死亡。

三、破解“隐性糖尿病”之困,需要多方织密防护网

因此在老年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的情境下,要打破“老年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这四大主角“单打独斗”的局限,必须建立统一战线,结成“同盟军”。首先,老年患者必须打破“没症状就没病”的潜意识,树立主动健康意识,即使自身没有症状,也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一定要增加检查次数。其次,患者的“家庭成员”要学会当好“健康守门人”,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状况、睡眠、食欲、视力、步态等,敏锐捕捉异常情况,多陪同老人体检,主动查看检查结果并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这是早诊老年糖尿病的“先头部队”。再次,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是预防控制老年糖尿病的“前哨”。“守卫站”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锁定高危人群、常态化组织低成本筛查,从而大大提升早诊率;通过健康教育、群内科普、家庭入户随访等形式,将糖尿病知识传播给每家每户,提升整个社会人群的早诊能力和自我预防控制能力;推广便携式血糖测试仪,简化筛查流程,能提升检测的可及性,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本身有隐匿性的特点,这个“隐形杀手”就像一枚隐藏在角落的定时炸弹,“无症状”并不意味着“没危险”,而这恰恰是其危险性的最直接预警之一。面对这个“甜蜜的杀手”,坐等症状出现就是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只有积极行动,靠老年人的“自我察觉”、家属的“细心观察”和社区的“及时筛查”所构成的立体联盟,拨云见日,方能及早捕捉到隐藏的糖尿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