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高脂血症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超标,会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掌握抗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成为血脂管理的关键。定期检测,精准把握血脂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该多久查一次血脂。一般来说,20 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检测一次空腹血脂;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建议每年检测;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者,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应每 3 - 6 个月检测一次。只有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血脂异常,为药物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多样药物,各有 “降脂专长”
临床上,调节血脂的药物主要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新型调脂药。他汀类是降低胆固醇的 “王牌”,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显著降低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升高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以张先生为例,他体检发现胆固醇超标,医生开具阿托伐他汀,服用 3 个月后,LDL-C 水平从 4.8mmol/L 降至 2.6mmol/L,效果显著。
贝特类药物专攻甘油三酯,激活特定受体加速其分解,像非诺贝特、苯扎贝特都属于此类。烟酸类虽能全面调节血脂,但因会引起皮肤潮红、瘙痒等不良反应,应用逐渐减少。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常与他汀类联用,阻断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降胆固醇效果。例如,王阿姨单用他汀类药物效果不佳,联合依折麦布后,血脂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科学用药,遵循关键原则
使用这些药物,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个体化用药,医生会依据患者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类型及基础疾病,制定专属方案。比如,单纯甘油三酯升高,优先选贝特类;胆固醇高且有心脑血管风险,他汀类则是首选。二是严格遵医嘱服药,抗血脂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维持稳定血药浓度,他汀类药物在夜间胆固醇合成高峰时服用,效果更佳,切忌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血脂反弹。
一是谨慎联合用药,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联合用药虽能增强疗效,但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如他汀类与贝特类联用,虽能强效降脂,却可能引发肌肉损伤和肝酶升高,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指标。
特殊人群,用药需更谨慎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调脂药物需格外谨慎,大部分调脂药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和婴儿,因此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建议用药。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降低,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更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警惕反应,做好健康监测
用药过程中要警惕不良反应。他汀类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肌肉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肌肉疼痛无力;贝特类易引发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用药初期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出现轻微肝功能异常可调整剂量或换药,肌肉症状明显则应立即停药就医。
双管齐下,药物生活共助力
不过,药物治疗并非血脂管理的全部。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坚持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能显著提升药物疗效,降低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风险。比如,爱吃炸鸡、肥肉的小李,在调整饮食,增加蔬菜摄入,配合规律运动后,原本需要大剂量服用的降脂药,剂量逐渐减少,血脂依然控制良好。
抗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药物的合理使用,需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脂,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