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叶切除术后第 3 天,62 岁的赵先生家属发现胸腔引流瓶里的水柱突然停止波动,慌忙按铃呼叫护士。经检查,原来是管道被血块堵塞 ——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 “小异常”,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胸管作为开胸手术、气胸等患者的 “生命通道”,其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术后康复,而看懂引流瓶里的 “波动密码”、避开感染风险,正是胸管护理的核心要点。
一、胸管的 “三重使命”:引流、监测与支撑
胸腔引流管(简称 “胸管”)一端插入胸腔,另一端连接水封引流装置,看似简单的结构却承载着关键功能:首先是排出胸腔内的气体、血液或渗出液,恢复胸腔负压,让肺组织重新膨胀;其次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波动情况,实时监测胸腔内的恢复状态;最后能预防胸腔积液、积气再次形成,为受损组织修复提供稳定的环境。
二、看懂 “瓶子里的波动”: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指南
胸腔引流瓶由集液瓶、水封瓶和负压调节瓶组成,其中水封瓶内的水柱波动是反映胸腔内情况的 “晴雨表”,需要重点关注:
正常波动的 3 种表现:
呼吸性波动:随呼吸上下移动,吸气时水柱下降 1-2 厘米,呼气时上升,幅度通常在 4-6 厘米。
体位性波动:患者改变体位时,水柱可能出现短暂的幅度变化,平卧时波动较小,坐起时略有增大,只要规律有序即为正常。
阶段性减少:术后 2-3 天,随着胸腔内液体、气体减少,波动幅度会逐渐变小,提示肺组织正在复张,是康复的好信号。
异常波动的 4 种预警:
突然停止波动:可能是胸管被血块、纤维蛋白堵塞,或管口贴附在肺组织上。此时需轻轻挤压引流管(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若仍无波动,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避免肺不张。
波动幅度过大(超过 8 厘米):可能存在肺漏气或胸腔内负压过大,常见于肺裂伤未愈合的患者,需警惕气胸风险。
反向波动:吸气时水柱上升,呼气时下降,多因胸管连接反接或水封瓶位置过高(超过胸腔平面 50 厘米以上),需立即调整装置位置。
三、感染雷区:3 大风险点及规避策略
胸管作为有创通道,若护理不当,细菌易沿管道侵入胸腔引发感染,其中这三个环节最需警惕:
雷区 1:管道连接松动或污染引流管与水封瓶的接口处若松动,会导致空气进入胸腔引发气胸;而触摸接口后未消毒,则可能带入细菌。正确做法是:用无菌纱布包裹接口处,每日检查是否拧紧。
雷区 2:引流液处理不当引流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若溅洒或接触皮肤可能造成污染。护理时需注意:集液瓶满至 2/3 时及时更换;倾倒引流液前夹闭胸管,戴手套操作,避免液体接触皮肤。
雷区 3:伤口敷料潮湿污染胸管入口处的敷料若被渗血、渗液浸湿,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应每日观察敷料情况,一旦潮湿立即更换;更换时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直径至少 8 厘米),从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再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牢固。
此外,患者活动时需注意保护胸管,避免牵拉、受压或打折;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减少胸管震动;淋浴时用防水贴保护伤口,禁止盆浴。若出现发热(体温>38.5℃)、引流液浑浊有臭味、伤口红肿疼痛等症状,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立即就医。
四、拔管的 “黄金时机” 与居家护理要点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医生会考虑拔除胸管:引流液每日少于 50 毫升,颜色清亮;水柱波动微弱或消失;胸片显示肺已完全复张,无明显积气积液。拔管后 24 小时内,需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皮下气肿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居家康复期间,患者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拆线前避免沾水;适当进行深呼吸训练(如吹气球),促进肺功能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胸管护理看似琐碎,却处处关乎康复质量。看懂 “瓶子里的波动” 能及时发现隐患,避开感染雷区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护理人员,掌握这些要点,才能让胸管真正成为术后康复的 “助力器”,而非健康的 “绊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