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小英  单位:​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泸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6
129

“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有时跳得特别快”,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慌:是不是得了心脏病?其实,心律失常和心脏病不能画等号,不少误区反而会让人乱了阵脚。把两者的关系捋清楚,才能科学应对。

先搞懂:啥是心律失常?

心脏就像有 “天然节拍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跳 60-100 次,节奏均匀。如果心跳速度(过快或过慢)、节奏(忽快忽慢、漏跳)出了问题,就是心律失常。

常见的有:

窦性心动过速:运动、紧张、喝浓茶后心跳超过 100 次 / 分,平静后很快恢复正常;  早搏:心跳突然 “咯噔” 一下,像漏跳或多跳了一次,有时能感觉到胸口发紧;

房颤:心跳杂乱无章,快的时候能到 150 次 / 分以上,摸脉搏会发现强弱不一、快慢不等;

窦性心动过缓:平时心跳低于 60 次 / 分,运动员、长期锻炼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这些表现可能是偶尔出现,也可能持续存在,不一定都和心脏病有关,很多时候只是身体的 “临时调整”。

心律失常和心脏病的关系:既可能是 “果”,也可能是 “信号”

1. 有些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 “症状”

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病,会损伤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比如心梗后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室性早搏;心衰患者常出现房颤,这时候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 “结果”,需要先治疗心脏病,才能改善心律失常。

2. 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就是 “心脏病”

比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些是心脏电信号传导出了问题,属于独立的心脏病类型,即使心脏结构正常也可能发生,需要针对性治疗(如药物、射频消融术)。

3. 很多心律失常和心脏病没关系

劳累、熬夜、喝浓茶咖啡、情绪激动时,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早搏;孕妇因激素变化,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电系统退化,偶尔早搏也很常见。这些大多是 “生理性” 的,调整生活习惯后会好转。

最容易踩的 5 个误区,别再中招

1. 心跳快就是心脏病

运动、发烧、贫血时,心跳都会加快,这是身体的正常调节。比如跑步时心跳到 120 次 / 分,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恢复,这不是心脏病;但安静时心跳经常超过 100 次 / 分,且伴有胸闷,才需要检查。

2. 早搏次数多,病情就重

很多人体检做心电图发现 “偶发早搏”,就担心心脏出大问题。其实,健康人每天可能有几千次早搏,只要没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心脏结构正常,不用特殊治疗;但有心脏病的人出现早搏,即使次数少,也可能需要干预。

3. 心律失常必须吃药

生理性心律失常(如熬夜后的早搏),通过少喝咖啡、保证睡眠就能缓解,不用吃药;有些心律失常(如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跳 50-60 次 / 分),对身体没影响,强行吃药反而可能出问题。是否用药,要看症状和病因,不能盲目吃 “稳心药”。

4. 房颤没症状就不用管

房颤最大的危险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梗,但很多人房颤时没感觉,就觉得 “不碍事”。其实,只要确诊房颤,不管有没有症状,医生都会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用抗凝药预防中风,忽视它可能埋下致命隐患。

5. 年轻人不会得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脏病

虽然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人也可能中招。比如长期熬夜、压力大的年轻人,可能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出现频繁心跳异常,别仗着年轻硬扛。

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检查

心跳异常频繁发作(每周超过 3 次),或持续时间长(超过 10 分钟);

伴有头晕、眼前发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导致活动能力下降(如以前能爬 5 楼,现在爬 2 楼就心慌)。

检查并不复杂,常规做心电图(发作时做更准确),必要时做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带个小仪器回家,记录一天的心跳),就能初步判断原因。

结语

心律失常和心脏病不能直接划等号,既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心脏病的信号或类型。别因偶尔早搏过度焦虑,也别忽视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出现问题及时检查,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心脏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