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秋淼  单位: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851

一、手卫生——最基础的防线

手卫生堪称预防院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操作各种医疗器械,触碰床头柜、治疗盘等环境表面,双手极易沾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若不及时清洁,这些病菌便会随着医护人员的双手,在不同患者之间、患者与环境之间传播。因此,无论是接触患者前、进行静脉穿刺等无菌操作前,还是接触患者后、处理患者分泌物后,都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可采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确保掌心、手背、指缝、指尖、拇指、手腕等部位都得到彻底清洁,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在紧急救治等不具备洗手条件时,含酒精浓度60%-80%的速干手消毒剂也是可靠选择。同时,患者和家属同样要重视手卫生,饭前便后、触摸口罩外表面后、接触公共扶手等物品后,都应及时洗手,降低自身及他人的感染风险。

二、清洁与消毒——环境的守护

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病房的床单元、墙面、地面,诊室的诊查床、听诊器,走廊的扶手、电梯按钮等区域和物品,都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门把手、床栏、呼叫按钮、心电监护仪操作面板等高频接触表面,更要增加消毒频次,每日至少2次。在选择消毒剂时,需根据不同对象科学选用: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精密仪器适合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空气消毒则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雾化等方式,且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操作。

三、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的准则

在进行注射、手术、导尿、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前需对操作区域皮肤进行规范消毒,范围符合要求且待消毒剂自然干燥;使用的注射器、手术器械、导管等用品,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等方式处理,确保达到无菌标准。操作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无菌区域不受污染,如手术时手术衣袖口不得接触非无菌区,导尿时尿管前端始终处于无菌保护状态。例如,在手术中,器械护士需将灭菌后的器械精准传递至术者手中,传递过程中不得跨越无菌台边缘;术者更换手术衣时,需由他人协助,避免接触污染区域,通过这些细节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四、隔离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是防止病原体扩散的核心手段。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分级隔离方式:飞沫传播疾病需安置在标准预防加飞沫隔离的病房,患者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空气传播疾病则需单间负压病房,医护人员进入需穿防护服、戴N95口罩;接触传播疾病要限制患者活动范围,接触患者体液时需戴手套、穿隔离衣。在患者进行CT检查等转运过程中,需让患者佩戴口罩,转运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转运后对转运工具立即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防护指导,告知其咳嗽礼仪、口罩佩戴方法等,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共同筑牢隔离防线。

五、医疗废物管理——杜绝二次污染

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如使用过的针头、感染性敷料、废弃血液等,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因此,医院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分类: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损伤性废物放入防刺穿利器盒,病理性废物单独封装。收集时需做到日产日清,包装严密无渗漏;运输时使用专用密闭车辆,避免遗撒;最终交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焚烧或无害化处理。

六、监测与评估——持续改进的依据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院感防控精准化的基础。通过对住院患者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上报。对聚集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强化某区域消毒或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同时,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监测数据,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手卫生依从性提升方案、消毒流程等防控细节,持续提高院感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