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多由外伤、扭伤或暴力冲击导致。中医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强调“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原则。
一、中医对踝关节骨折的认识
中医将踝关节骨折归为“骨折伤筋”范畴,认为其发生与外力损伤、气血瘀滞、肝肾不足等因素相关。踝关节是人体承重和运动的重要部位,骨折后若治疗不当,易导致关节僵硬、疼痛或慢性功能障碍。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二、踝关节骨折的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骨折后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气滞血瘀型
病因病机:骨折初期,局部气血运行受阻,瘀血积聚。
症状表现:踝关节肿胀明显,皮肤青紫,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气血两虚型
病因病机:多见于年老体弱或骨折后期,气血耗伤,愈合缓慢。
症状表现:骨折处愈合迟缓,局部肿胀消退但仍有隐痛,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强筋壮骨。
3.肝肾不足型
病因病机:素体肝肾亏虚,或骨折后久病伤及肝肾,影响骨骼修复。
症状表现:骨折愈合缓慢,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4.湿热瘀阻型
病因病机:骨折后局部气血瘀滞,兼感湿热邪气,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或感染情况。
症状表现:踝关节红肿热痛,或有渗液,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三、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治疗踝关节骨折强调“三期辨证”,即初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筋)、后期(补益肝肾),并结合内服中药、外治法、针灸及功能锻炼。
1.内服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1)气滞血瘀型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加减。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药物:可加乳香、没药增强止痛效果。
(2)气血两虚型
代表方剂: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
功效:补气养血,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药物:可加骨碎补、续断以强筋壮骨。
(3)肝肾不足型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加杜仲、牛膝。
功效:滋补肝肾,促进骨骼修复。
(4)湿热瘀阻型
代表方剂: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加金银花、蒲公英。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2.外治法
(1)中药外敷
初期:可用消肿止痛膏(大黄、栀子、乳香、没药等研末调敷)。
中后期:改用接骨续筋膏(自然铜、骨碎补、土鳖虫等)促进愈合。
(2)手法复位与固定
中医正骨强调“手法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配合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3)针灸疗法
取穴: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等穴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方法:电针或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功能锻炼(导引术)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在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1-2周):以肌肉收缩为主,如踝泵运动(勾脚、绷脚)。
中期(3-6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如踝关节屈伸、旋转。
后期(6周后):加强负重训练,如站立、步行练习。
四、康复调护与预防
1.饮食调理:初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可食用黑木耳、山楂活血化瘀。中后期多补充富含钙质的食物,如骨头汤、牛奶、芝麻等。
2.起居调护:避免过早负重,防止二次损伤。睡眠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3.预防措施:运动时注意保护踝关节,穿戴护踝。老年人应预防骨质疏松,适当补钙和维生素D。
五、结语
踝关节骨折的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施治,通过辨证分型、分期治疗,结合中药、针灸、正骨手法及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后遗症。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科学康复,以达到最佳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