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爱明  单位:隆安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1161

得了糖尿病,生活就得处处留心?别担心!控制血糖不是多难的任务,关键在于掌握实用的日常小技巧。就像打理好每天的柴米油盐,只要把几个关键习惯融入生活,你就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好管家”。血糖稳了,身体舒服了,生活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吃对食物,稳住血糖

1.聪明选主食:告别精米白面,拥抱“糙家伙”。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藜麦、玉米、红薯等全谷物和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有效避免餐后血糖“过山车”。

2.蛋白质、脂肪是好搭档:每餐都要有优质蛋白质和适量健康脂肪。它们能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帮助平稳餐后血糖。一份掌心大小的瘦肉或鱼肉,一小把坚果,都是好选择。

3.蔬菜是控糖“主力军”:餐盘的一半尽量留给非淀粉类蔬菜!绿叶菜、瓜茄类、菌菇类水分足、纤维多、热量低,是填充胃、延缓糖分吸收的“控糖卫士”。凉拌、清炒、白灼都很棒。

4.进餐顺序有讲究:试试“先菜后肉再主食”的吃法。先吃大量蔬菜和部分蛋白质,最后再吃主食。这样能形成物理屏障,减缓后面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5.加餐有技巧:两餐之间如果饿了,别硬扛。选择一份低升糖指数的健康零食,既能避免饥饿导致下一餐暴食,又能防止低血糖。一小杯无糖酸奶、一个拳头大小的苹果、一小把原味坚果或一小根黄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动起来,让身体成为“降糖药”

1.选择你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坚持动力。快走、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广场舞……只要能让你动起来、感觉舒适并能长期坚持的项目,就是最适合你的好运动。

2.中等强度是关键:运动时感觉心跳呼吸加快,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完整唱歌,这个强度就刚刚好。不需要追求气喘吁吁。

3.时间安排有学问: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效果尤佳。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以备低血糖之需。

4.融入生活:少坐电梯多爬楼,提前一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原地踏步或做些拉伸,做家务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让活动成为日常习惯。

勤监测,做自己的血糖“侦察兵”

1.规律监测:监测频率需遵医嘱,但通常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尤其在调整药物/胰岛素、饮食或运动计划时、生病期间或感到不适时,更要增加监测次数。

2.了解目标范围:每个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略有不同,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是比较常见的范围。清楚自己的目标值,监测才有方向。

3.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金标准”。通常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理想值也因人而异,需遵医嘱。

科学用药,用好控糖“武器库”

1.遵医嘱是核心铁律:严格按医生处方的种类、剂量、时间服用或注射药物。切勿自行增减药量、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每种药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副作用都不同,医生是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的。

2.了解你的药物:主动向医生或药师了解你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时间(饭前、饭中、饭后)、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法。知识就是力量。

3.胰岛素注射要规范:如果需要注射胰岛素,务必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注射时间和剂量计算。注意胰岛素的保存。

4.定期复诊,动态调整:糖尿病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务必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带上你的血糖记录本和用药清单,与医生充分沟通血糖控制情况、生活变化、遇到的困难等,以便医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日常护理,说到底就是这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吃什么、动多少、测几次、药怎么用……把这些点点滴滴都做好了,血糖自然就稳了,身体也就更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