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不少人一上了年纪,就对“白内障”充满担忧,甚至觉得白内障是老年人避无可避的眼病。有人说:“人老眼花,白内障谁也躲不掉。”事实果真如此吗?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白内障吗?本篇文章将为您揭示关于白内障的真相,让您正确认识这种常见眼部问题。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眼睛内部的晶状体发生混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的一种常见眼病。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正常情况下应当是清澈透明的,能够准确聚焦光线,使我们看清物体。然而,当晶状体因为老化、病变或其他因素而变得浑浊时,就像镜头上蒙上了一层雾或水汽,光线无法正常穿透,成像变得模糊,人看东西就会出现视物模糊、重影或“雾里看花”的感觉。白内障的进展往往较为缓慢,初期表现可能只是轻度模糊、畏光、看灯光时有“光圈”,有些人会感觉配镜效果变差。随着病情加重,视力会明显下降,尤其在夜间、强光下更为明显,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阅读、走路、开车等日常活动。白内障并非一种单一类型,可分为老年性、外伤性、代谢性、先天性等不同类别,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
年龄增长与白内障的关系
年龄是白内障最主要、最常见的风险因素。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内的晶状体会逐渐发生老化和蛋白质变性,从而出现混浊,这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自然生理变化。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内障,而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检查中发现晶状体浑浊的现象。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很快出现严重视力障碍或立刻失明。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六七十岁视力就已经明显下降、需要手术治疗,而也有不少老人即使八九十岁仍能维持较好视力,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因此,白内障是一个缓慢进行的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病变,而是随着年龄变化逐渐发展的现象。正因如此,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它,既不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
除了年龄,还有哪些诱因
尽管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但并非只有年龄会导致晶状体浑浊。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增加白内障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加速晶状体老化,正如强烈阳光会“晒黄”相机镜头一样,因此户外活动时应戴上防护太阳镜。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更容易提前出现白内障。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眼部曾遭受外伤、眼部放射线暴露、吸烟酗酒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白内障。在年轻人中,虽然少见,但也有因上述因素过早出现白内障的案例。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对延缓白内障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白内障能预防和治疗吗
避免白内障完全发生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延缓其进展。平时注意防护紫外线(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或帽子)、均衡营养摄入(多吃新鲜蔬果获取维生素和抗氧化营养)、不吸烟、少饮酒、控制好糖尿病等慢性病,都有助于保护眼睛的健康。不过,即使如此,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老化仍是无法避免的。好消息是,白内障是可治疗的。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现代白内障手术创伤小、耗时短,一般只需十来分钟,通常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术后恢复快且效果显著。许多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重新获得清晰视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一些号称“溶解白内障”的眼药水并不能根治白内障,切勿盲目相信偏方或广告,发现视力明显下降应及时就医,由眼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变性,出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且自然的生理变化,不必谈“白”色变。虽然老年人发生白内障的概率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上年纪就一定会立刻失明。白内障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人的起始时间、进展速度及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甚至到了八九十岁,视力依然尚可。因此,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这一现象。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控制慢性病、避免紫外线伤害、不吸烟、均衡饮食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出现或发展。而当白内障确实影响到阅读、行走、开车等日常生活时,也无需恐慌,目前的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安全、可靠,大多数患者术后能明显提升视力,恢复良好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