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文君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942

深夜,孩子突然全身抽搐、双眼上翻、意识丧失,这样的场景足以让任何父母陷入恐慌。高热惊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孩子。当体温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可能引发抽搐。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但错误的护理方式可能带来二次伤害。本文将系统讲解家庭初步护理的关键步骤,帮助家长在紧急时刻保持冷静,科学应对。

一、正确认识高热惊厥:破除认知误区

高热惊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占大多数,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持续时间短(通常不超过5分钟),发作后恢复快;复杂型则可能呈现局部抽搐、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家长需明确:

惊厥与体温关系:并非所有发热都会引发惊厥,通常发生在体温骤升阶段(如从38℃迅速升至39℃以上)。

1.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孩子发病率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

2.长期影响:单纯型高热惊厥不会导致智力障碍或癫痫,但复杂型需密切关注。

3.家长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恐慌,二是轻视风险。例如,部分家长误以为“只要不发烧就不会抽搐”,实则可能忽视复发征兆;另一些人则认为“惊厥后必须立刻退烧”,反而因错误用药加重孩子负担。

二、家庭急救五步法:分秒必争的黄金时间

第一步:保持环境安全

立即将孩子移至平坦地面或床面,清除周围硬物、尖锐物品,避免碰撞伤。无需刻意限制肢体动作,但需确保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

第二步:记录关键信息

用手机计时器记录抽搐开始时间,观察是否为单侧肢体抽搐(提示复杂型可能)。若发作超过5分钟未缓解,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第三步:物理降温的时机

抽搐期间不建议强行喂药或擦拭身体,可能引发误吸。待抽搐停止后,可用温水浸湿毛巾轻擦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

第四步:避免错误操作

①不要掐人中、撬牙齿(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

②不要强行按压肢体(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拉伤)

③不要在口中塞入任何物品(包括手指)

第五步:就医指征判断

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首次发作、抽搐超过5分钟、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发热持续超过3天。

三、预防复发:日常管理比急救更重要

体温监测技巧

使用体温计定期复测体温(间隔不超过2小时),重点关注体温上升期。当孩子出现寒战、手脚冰凉、精神萎靡时,可能预示体温即将骤升。

合理用药原则

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蚕豆病患儿禁用)是安全选择,但需注意:

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遵医嘱服用

退热栓剂适合呕吐或拒食的患儿

增强免疫力的生活细节

保证每日12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

均衡饮食,特别补充维生素D和锌

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交叉感染

四、心理建设:家长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目睹孩子惊厥的场景,80%的家长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建议采取以下心理调适策略:

1.提前演练:与伴侣模拟急救场景,明确分工(一人护理,一人准备就医)

2.建立支持网络:保存儿科急诊电话、加入家长互助群组

3.认知重塑:理解“单纯型高热惊厥通常是良性的”这一事实,减少灾难化想象

五、科学护理赋予家长底气

面对高热惊厥,家长的手或许会抖,但心不能乱。这种颤抖是爱的本能,而保持冷静的底气源于科学认知。每一次准确记录抽搐时长、果断清理呼吸道、耐心等待孩子苏醒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都在用理性搭建安全港湾。

科学护理不是冰冷的操作手册,而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的修炼。当家长学会区分“必须立刻就医”的红灯信号与“可居家观察”的黄灯状态,懂得遵循体重计算、合理使用退热药后,便不再焦虑,这份从容正是科学赋予的铠甲。

更要看到,每次成功应对惊厥的背后,都藏着家庭健康管理的升级。从建立体温监测表到储备急救包,从模拟演练到加入互助社群,这些准备都在悄然构建孩子的安全网。那些惊心动魄的深夜终会过去,但家长积累的经验与信心,将成为守护成长的永恒星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