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呼吸科门诊,常常能看到患者忧心忡忡地询问医生:“肺功能检查难受吗?” 作为一项评估肺部通气功能的重要检查,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不了解检查过程,许多人对它充满恐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肺功能检查的神秘面纱,还原真实的全程体验。
检查前准备:消除紧张的第一步
在进行肺功能检查前,医护人员会先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既往病史、是否做过胸部手术、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等。这些信息对于准确解读检查结果至关重要。同时,医护人员会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吸烟和饮酒。如果正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可能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停药一段时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检查时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便于呼吸动作的完成。为了保证测试结果不受干扰,患者在检查前最好休息15-30分钟,待呼吸平稳后再开始检查。
检查过程全解析:每个环节都有讲究
肺功能检查通常在专门的检查室进行,室内配备了先进的肺功能仪,它能够精确记录患者的呼吸参数。整个检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夹鼻与含口器
患者坐下后,医护人员会为其夹上鼻夹,这是为了确保呼吸全部通过口腔进行,避免鼻腔漏气影响数据准确性。接着,患者需要含住一个一次性咬嘴,咬嘴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不会对口腔造成明显压迫。初次含住咬嘴和夹上鼻夹时,部分患者可能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产生轻微的憋闷感,但这种感觉通常在适应几分钟后就会逐渐减轻。
2.平静呼吸测试
完成准备工作后,患者先按照平时正常的呼吸节奏呼吸20-30秒。此时,肺功能仪会记录下患者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基础数据。这个过程就像日常呼吸一样轻松,不会产生任何不适。
3.最大吸气与呼气
这是关键环节。先深吸气,像闻花香般将空气吸满肺部,随后以最快速度、最大力气呼气,类似吹气球,且持续呼气 6 秒以上。此过程中,部分患者会感觉胸腹肌肉紧绷,呼气结束后可能有轻微头晕、胸闷,这是快速强力呼吸改变体内气体交换和压力平衡所致,但停止呼气后很快缓解。
4.重复测试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上述最大吸气与呼气的动作一般需要重复3-5次。每次测试之间,患者会有短暂的休息时间,调整呼吸节奏。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不适感会逐渐减轻。
常见不适及应对方法
虽然大多数人在肺功能检查过程中能够耐受,但仍有部分人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1.头晕、乏力
由于快速、深度的呼吸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进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患者不用惊慌,检查结束后坐下休息,缓慢呼吸,一般几分钟后症状就会消失。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咳嗽、咽喉不适
含咬嘴和用力呼气的过程可能会刺激咽喉,引发咳嗽。检查前适量饮水湿润咽喉,检查时避免过度用力呼气冲击咽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不适。如果咳嗽较为剧烈,可向医护人员示意,暂停检查,待咳嗽缓解后再继续。
3.肌肉酸痛
在用力呼吸过程中,胸部、腹部的肌肉会持续收缩,检查结束后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这些部位肌肉酸痛。这种酸痛感通常在1-2天内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处理。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取下鼻夹和咬嘴,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消毒剂的气味和唾液。若检查中有明显不适,在检查室外休息,待身体恢复再离开。同时,及时将结果交给主治医生,以便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