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绍锦  单位: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普外科  发布时间:2025-07-11
4801

“胆囊息肉”四个字常常让许多人陷入焦虑与困惑。近年来,随着检查的普及,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我国成人胆囊息肉的检出率约为5% - 10%。面对这个既可能“相安无事”,又存在潜在风险的病症,患者往往会面临艰难的抉择:切还是不切?这道“生存选择题”背后,藏着怎样的医学逻辑?让我们共同探讨。

认识胆囊息肉:从结构到分类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名称,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在形态上,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息肉可表现为带蒂或广基的单个或多个突起。根据病理性质,胆囊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非肿瘤性息肉占比高达80% - 95%,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息肉,它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沉积在胆囊壁上形成的,通常为多发性,体积较小(多数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几乎不会恶变。此外,还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肿瘤性息肉虽然占比相对较低,但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的10% - 15%,其恶变倾向较高,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恶变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还有少见的胆囊腺癌、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症状和检查方式

本病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查体时可能有右上腹压痛。临床诊断需借助于如下某项检查:①常规超声;②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③CT或MRI;④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

切还是不切?医生的决策依据

面对胆囊息肉,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目前,临床上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判断手术的必要性:

(一)息肉大小

息肉直径是判断风险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恶变风险较低,尤其是胆固醇性息肉,可采取定期观察的策略。然而,一旦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恶变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二)生长速度

除了大小,息肉的生长速度同样关键。如果在短时间内(如6 - 12个月)息肉直径增长超过2毫米,意味着其生长活跃,恶变风险增加,也需考虑手术干预。

(三)数量与形态

单发息肉比多发息肉的恶变风险更高,尤其是广基、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的息肉,恶变可能性较大。而多发性息肉多为胆固醇性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

(四)症状与合并症

部分患者的胆囊息肉会引发反复右上腹隐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且频繁发作、胆囊壁增厚,此时即使息肉较小,也可能建议手术切除,以消除症状和潜在风险。

(五)患者年龄与家族史

年龄超过60岁、息肉大于2厘米,有胆囊癌家族史的患者,由于恶变风险相对较高,医生也会更加谨慎评估,必要时建议手术。

手术切除的利弊权衡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切除胆囊是目前最彻底的治疗方式。手术通常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切除胆囊后,患者无需再担心息肉恶变,大部分人术后恢复良好,可正常饮食和生活。

对于暂时无需手术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是关键。建议每6 - 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监测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一旦出现上述风险因素,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重新评估手术必要性。

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

无论是否手术,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有助于降低胆囊息肉的风险或缓解症状。饮食上,应遵循“低脂、高纤维”原则,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规律进食,避免不吃早餐,因为空腹时间过长会导致胆汁过度浓缩,增加息肉形成风险。同时,保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也有助于维持胆囊健康。

胆囊息肉的“切”与“不切”,是一道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解答的复杂选择题。了解疾病本质、遵循科学评估标准、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无论最终选择如何,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规范的健康管理,都是守护胆囊健康的基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