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该病进展缓慢,但不可逆,长期发展可导致肺功能下降、生活质量明显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我国慢阻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但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正确了解慢阻肺的病因、表现及规范治疗,对延缓病程、减少急性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慢阻肺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气道慢性炎症、气流受限和肺泡弹性减弱,导致肺泡破坏、气体交换障碍和肺过度充气。发病的核心机制是由于长期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尤其是吸烟所致的气道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小气道狭窄、痰液潴留和肺组织结构重塑。除吸烟外,生物质燃料烟雾、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呼吸道感染及遗传因素也是重要诱因。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气促,初期多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发展至静息状态也感胸闷喘憋。部分患者晨起咳痰明显,痰量较多,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活动耐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部分人还会出现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全身表现。急性加重期,症状突然加重,可伴发热、呼吸困难明显、咳痰增多,需及时就医干预。
慢阻肺的诊断依据与分级管理
诊断慢阻肺的核心依据是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若FEV1/FVC小于70%,提示存在气流受限,即可初步确诊。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吸烟史及影像学表现,如胸部CT显示肺气肿、肺纹理紊乱等,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评估症状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频率和并发症,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指导个体化治疗。
根据国际通用的评估系统,慢阻肺通常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治疗目标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加重、改善生活质量和延缓疾病进展。对不同阶段的患者,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策略和管理措施。早期发现、规范随访、定期评估是慢阻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慢阻肺的治疗方式与日常管理
慢阻肺目前尚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以支气管舒张剂为基础,包括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和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根据病情和肺功能指标联合使用。吸入制剂具有起效快、局部作用强、副作用少的优点,是维持治疗的首选。对反复急性加重或伴有哮喘特征的患者,吸入激素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加重频率。
除药物外,戒烟是所有慢阻肺患者必须坚持的首要干预措施。持续吸烟不仅加速肺功能下降,还会影响药物疗效。规律进行肺康复锻炼,如呼吸操、步行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机体耐力,缓解呼吸困难。对于重度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改善低氧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疫苗接种亦不可忽视,推荐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感染诱发的加重风险。
日常管理方面,患者需建立长期疾病管理意识,定期监测症状变化和用药依从性,注意天气变化、空气质量和预防感染。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改善情绪波动和生活质量。加强健康宣教、社区随访和慢病建档,有助于实现全周期、连续性的慢阻肺管理目标。
同时,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也是慢阻肺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一环。保持适宜体重,避免肥胖或消瘦,有助于减轻呼吸系统的负担。在饮食上,建议摄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结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易被忽视等特点。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持续管理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通过药物控制、戒烟、康复训练和日常监测的综合干预,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