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炽祥  单位:​ 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派驻南海区狮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03
17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有人正躲在窗帘后颤抖着拆开检测试剂;当街头霓虹亮起,有人因误解而拒绝与感染者共餐;当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仍有母亲因恐惧放弃母乳喂养。艾滋病,这个伴随人类四十余年的病毒,带来的不仅是生理病痛,更是深植于社会的认知迷雾。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无知,比绝望更迫切的是真相。让我们用科学方法击碎认知误区,在爱与理解中筑起防艾长城。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一种极具危害性的慢性传染病。HIV病毒犹如一个狡猾的“免疫破坏者”,攻击目标主要锁定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卫士”--CD4+T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协调免疫反应,指挥免疫细胞对抗各种病原体。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疯狂地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使得患者的身体如同失去了坚固城墙的城堡,变得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进而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最终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

HIV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直肠分泌物中。在无保护性行为的过程中,这些含有病毒的体液很容易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从而实现病毒的传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性性行为由于直肠黏膜较为脆弱,且直肠内环境更有利于HIV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因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如不使用安全套)等都会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血液传播

共用注射器、针头、纹身器具等行为是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都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在怀孕期间,HIV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在通过产道时可能会接触到母亲的血液和阴道分泌物,从而感染病毒;在哺乳期间,母亲乳汁中也可能含有HIV病毒,婴儿通过吸吮乳汁也可能被感染。

三、艾滋病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HIV感染者等于患艾滋病

很多人认为,感染了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就得了艾滋病。实际上,HIV是一种专门破坏人体CD4+免疫细胞的病毒,但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毒量维持在无症状感染期而不发展为艾滋病。只有当HIV病毒在体内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导致机会性感染或CD4+T细胞降到200个/μL以下时,才会被确诊为艾滋病。HIV感染者并不等同于艾滋病患者,大家切勿混为一谈。

真相:HIV感染者可通过治疗延缓发病

艾滋病的潜伏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具体取决于个人免疫系统情况、感染途径及治疗情况等因素。关键在于是否定期检测及接受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HIV病毒的复制,保护免疫系统,防止HIV感染发展为艾滋病。

误区二:日常接触会传播HIV

有些人认为,与HIV感染者进行日常接触,如拥抱、共同进餐和亲吻等,会感染艾滋病。实际上,这些行为并不会传播艾滋病。唾液中的病毒量极低,且艾滋病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以分钟计,即使与感染者共浴,病毒量也不足以穿透皮肤屏障。

真相:特定行为增加感染风险

艾滋病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大途径。无防护措施的性行为、共用针头以及使用未消毒器具纹身等行为,都可能使HIV病毒进入人体,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进行这些行为时,务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误区三:HIV感染者时日无多

有人认为,一旦感染了HIV,就意味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实际上,HIV感染者的寿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为艾滋病并危及生命,而有些人则可以常年携带HIV但寿命与正常人无异。关键在于是否接受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真相:治疗可以延长HIV感染者的寿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强,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少。只要坚持规范治疗,HIV感染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回归社会。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误区四:可以通过症状知道自己感染了HIV

有些人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若有某些症状,如发烧、盗汗、皮疹等,就担忧自己感染了HIV。实际上,这些症状并非HIV感染的特异性表现,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真相:HIV检测是确诊的唯一途径

发生高危行为后,也许起初像感冒类似症状,但几周后会消失并多年内再无症状。因此,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HIV。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HIV检测。

误区五:感染HIV后可以被治愈

有人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艾滋病已经被治愈了。实际上目前艾滋病还不能完全被治愈,也没有疫苗预防。但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将病毒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保护免疫系统。

真相:抗病毒治疗是控制HIV的关键

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病毒的复制,将病毒载量控制在非常低、甚至体内检测不到的水平。保护免疫系统,延长HIV感染者的寿命。

误区六:蚊虫叮咬会传播HIV

蚊虫叮咬会有吸血的动作,但实际上艾滋病病毒不会在其体内进行大量复制繁殖。

真相:艾滋病的传播感染很大程度取决于感染的途径及含有的病毒载量。蚊虫口器残留血量需达0.1ml才可能感染,相当于连续叮咬2500次。HIV在蚊体内被蛋白酶分解的速度,比其在血液中复制速度快10倍。WHO明确表示:全球无蚊虫叮咬传播HIV的案例报道。防蚊重点应放在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上。

误区七:双方都是HIV感染者性生活安全

有人认为,双方都是HIV感染者进行无套性生活是安全的。实际上,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不仅可以防止其他性病(如梅毒、淋病等),还可以防止HIV交叉感染、减少耐药风险。

真相:安全套是预防HIV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无论双方是否为HIV感染者,在性行为过程中都必须佩戴安全套。安全套可以有效地阻止HIV病毒的传播,从而保护双方的健康。

误区八:HIV感染者不能生孩子

有人认为,HIV感染者不能生育。实际上,已感染HIV的母亲可以在怀孕及分娩期间通过母婴阻断治疗及干预手段保护婴儿免受病毒的侵蚀。

真相:HIV阳性母亲可以生育健康小孩

HIV阳性母亲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在分娩过程及产后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等,母婴传播率可将至2%以下。

误区九:HIV感染者不可避免其他机会性感染

由于HIV感染者免疫系统较脆弱,相对容易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肺结核、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HIV感染者无法避免这些感染。

真相:可通过相关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某些病原体的暴露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同时定期体检和接受治疗也是预防其他感染的重要措施。

结语: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偏见。定期检测是责任,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关爱,消除歧视是文明。让我们携手,在要爱不要"艾"的征程中,书写人类抗击传染病的伟大篇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