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糖尿病患者人口大国,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在进行疾病自我管理时,往往容易被误区引导,轻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血糖波动风险,重者甚至可能由此引发严重并发症,所以在疾病的长期管理中,认识与避免这些疾病护理误区非常重要。
饮食误区
在饮食方面,有非常多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过度限制主食,甚至完全不吃主食的情况,这些患者会认为主食升糖太快,从而导致长期不吃,或者极少吃主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出现低血糖这一风险问题,长此以往还将出现代谢紊乱、肌肉流失等问题。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每日主食量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主食生重不低于150g,并且优先选择糙米、燕麦等低升糖指数的粗粮,如果搭配蛋白质食物共同摄取还能延缓糖分的吸收。
还有一些患者在生活中会过度依赖“无糖食品”,认为只要无糖就可以随便吃,但其实无糖并不等于无热量,食物中还会含有各种甜味剂、高脂肪等成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查看食物成分表,并且控制食物总热量,无糖食品也需要纳入每日的碳水总量进行统计,例如一块无糖糕点其实就等同于半碗米饭。
水果作为重点升糖食物种类,有些患者会十分恐惧水果中的糖分,从而拒绝一切水果,但其实这样会导致维生素缺乏,正确做法应当是选择低GI的水果,并将其放在两餐之间食用,例如苹果、草莓等,但也要注意每次食用不超过100g。
药物误区
盲目调整用药或者过度恐惧用药是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方面的常见误区,例如恐惧用药不良反应,或者认为是药三分毒,从而拒绝用药,或者迷信偏方,使用保健品替代降糖药,这样反而对于病情、血糖控制不利,正规的药物一定通过了安全验证,而偏方中可能含有不明成分,反而会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正规用药的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进一步提升用药的安全性。
另有一些患者会将胰岛素与疾病晚期划上等号,并且因此恐惧、拒绝使用胰岛素,但其实胰岛素是行之有效的生理性降糖手段,在恰当的时期及时使用可以起到保护胰岛功能的效果,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后期减停药物。
自行调整药量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多见,通过单次血糖指标的变化随意增减药量,甚至可能通过周围其他病友的治疗方案调整自己的用药,要想控制好血糖以及整体指标,一定要遵照医嘱规律用药,如果出现血糖波动问题,可以持续记录三天血糖指标,之后拿上这份记录前往医院,根据医生的建议指导调整用药剂量与方案。
监测与管理误区
血糖值是判断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治疗用药效果、整体健康情况的快捷、便利、重要指标,血糖值必须通过血糖仪检测所得,然而有些患者会出现凭感觉判断血糖情况的错误行为,仅凭三多一少的症状判断血糖变化是完全不可靠的判断方法,九成以上的患者其实在疾病早期无症状,只有通过定期监测指标才能发现这些隐匿性的高血糖,要想把握良好的治疗时机,一定要靠监测所得的血糖值进行判断。
另外,血糖的管理也不能只看血糖值,不能忽略血压、血脂等同样重要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也能间接影响糖尿病病情,甚至影响相关并发症问题,正确的做法是血压、血脂、血糖三者共管,共同定期监测才能确保整体健康。
运动与生活误区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管理疾病的辅助手段之一,但是运动当中也会存在认知误区,例如空腹运动,有些患者担忧进食后运动会出现肠胃不适,所以直接在未进食的空腹状态下运动,但这样非常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餐后一小时开始运动,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轻度运动方式,时长30分钟左右即可,并且运动前后都要检测血糖,当过低时一定要及时补糖。
结语
由上可见,在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中,其实存在许多认知误区,极端饮食、错误用药、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病情变化、风险增加,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控糖管理,才能安全稳定地控制血糖以及糖尿病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