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研究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高,且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同时冠心病的治疗周期较长,这一病症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这一疾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那么得了冠心病应该怎么办呢?积极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得了冠心病应该怎样护理,做好以下这几点,相信能够为广大患者的病情康复提供帮助。
冠心病有哪些症状
冠心病是由于冠脉狭窄、阻塞所导致的一种突发性的严重胸口痛、胸闷以及胸口压迫,因此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到胸口像被人踩着一样,此外,患者除了会出现以上症状,还会伴随焦躁不安、冷汗、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的话,甚至会由此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且,冠心病在发病初期没有显著的症状表现,患者也不易察觉,通常情况下会在经过剧烈运动或者大量体力劳动后才会出现心前区的疼痛感,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对冠心病的重视程度,在生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从而为自身健康提供保障。
冠心病如何护理
饮食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饮食护理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应该怎样正确饮食呢?首先,患者要增加植物类食物的摄入,如蔬菜、谷类、水果以及豆类等,尤其要注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也可以增加鱼肉、乳制品以及坚果类食物的摄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血管健康、促进血液稀释,而且还可以为患者身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优质营养,有效改善患者体质。其次,患者要注意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会提升血液的粘稠度,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对心脏的供血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减缓冠心病的康复速度,所以少吃“三高”食物对促进病情好转具有重大益处。最后,患者要避免身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要尽量减少外出,而在寒冷的冬季则要注意手脚与头部的保暖,从而达到减轻心脏负担,缓解症状的目的。
心理护理:情绪波动对冠心病患者的威胁是巨大的,当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心跳会有所加快,进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患者需要刻意减少外界因素影响,同时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在面对一些琐碎事情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且不要过于紧张与焦虑;同时,家属也要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以此来帮助患者释放不良情绪与压力,确保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药物护理: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身体症状,所以冠心病患者在居家与外出过程中要配备硝酸甘油等药物,一旦发现身体出现心绞痛等症状时,要在测量血压后立即口服药物,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适当吸氧,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此外,患者在家中也要做好药物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擅自换药、停药,而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要保持充足的优质睡眠,因为优质睡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情绪与食欲,所以患者可以每天增加30分钟左右的午睡时间,并且最好在餐后20-30分钟进行,同时不要熬夜,以免为心脏增加负担。此外,戒烟限酒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长期吸烟会增加体内的致癌因素,同时也会导致血管出现异常变化,并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甚至会加重病情。而对于饮酒来说,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要求,建议男性患者每日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患者不超过15g。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相信冠心病患者已经对相关护理措施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叮嘱患者不仅要配合医生做好疾病的治疗工作,还要注重对冠心病的日常护理工作,只有护理做到位,才能全方位促进病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