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波  单位: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112

夜深人静,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你却仍在床上数羊数到成千上万,思绪却像跑马灯一样停不下来……这可能是许多现代人的共同困扰。失眠,在中医里被称为“不寐”,其背后隐藏着身体发出的失衡信号。中医从不单纯看待“睡不着”这个结果,而是如同一名侦探,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病因病机”。

一、中医如何看待失眠?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还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中医关于睡眠的相关理论有阴阳消长理论、卫气运行学说、心主神明、肝主情志理论、脑统五脏学说等等。总之,阴阳失衡是失眠的本质病理机制,各种病因如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最终都可导致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从而引发失眠。

二、失眠的常见“病根”:不只是压力大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失眠分为多种类型,找准类型才能对症下药。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传统分型:

1、心脾两虚证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2、阴虚火旺证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腰酸健忘手足发热,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3、心肾不交证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头晕耳鸣心悸多梦,烦热盗汗,咽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4、肝郁血虚证

难以入睡,胸闷叹气胁胀,不欲饮食,便秘或便溏,舌红苔白,脉弦数。

5、心虚胆怯证

虚烦不寐易惊醒,心悸气短自汗,舌淡红,脉弦细。

6、痰热内扰证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恶心嗳气,口苦目眩头重,痰多,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7、胃气不和证

不寐,胃脘不适,腹胀腹满,舌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或滑数。

三、如何调理?内外兼治的安眠术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综合调理,从内到外恢复身体的平衡。

1. 中药调理,医师会根据你的证型开具方剂。心脾两虚宜归脾丸加减;阴虚火旺宜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肾不交宜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肝郁血虚宜逍遥散加减;心虚胆怯宜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痰热内扰宜黄连温胆汤加减;胃气不和宜保和丸加减。

2. 针灸与穴位按摩

针灸是治疗失眠非常有效的外治法。通过经络辨证结合经验用穴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所以主要通过调整阴阳跷脉来治疗失眠;同时阴阳跷脉又属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各有一个八脉交会穴,这八个穴位用途广泛,古人又结合先后天八卦,发明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针刺术,若常规针法疗效不好时,可以用此两种针刺术治疗失眠,很多失眠都会有不错的疗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自我按摩以下穴位: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尺侧凹陷处,是安神的要穴。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向上2寸,两筋之间,其作用为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两耳尖连线中点,功效为提升阳气,安神定志。

安眠穴:位于耳垂后的凹陷(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照海穴:足内侧缘,内踝尖下凹陷处,八脉交会穴,治疗失眠的要穴。

方法:每晚睡前用拇指按揉每个穴位3-5分钟,感到酸胀感为宜。

3、 生活与情志调摄

睡前一小时“断电”: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泡脚:用温水或加入艾叶、花椒泡脚约15分钟,引火下行,促进血液循环。

规律作息:尽量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一样,重塑生物钟。

调畅情志:睡前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进行深呼吸或冥想,放下白天的焦虑和思绪。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缓和运动,有助于夜间睡眠,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结语

如果您长期受失眠困扰,且服用越来越多的安眠类药物,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进行全面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中医药会帮助你逐渐减少安眠类药物的使用,并减少其副作用。中医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内外结合的智慧,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手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