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是否听说过“盆底”这个词?可能许多人对它还不太熟悉,但它对女性健康来说,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守护神”。
盆底是什么
大部分内脏器官,如膀胱、子宫、直肠,都被稳稳地“装”在盆腔内,而支撑着它们的,就是我们的盆底肌,也称盆底肌肉。
盆底肌,就像一个“吊床”或“底座”,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们像一张“网”一样,封闭了盆腔的底部,起到以下关键作用:
支撑作用: 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防止它们下垂,保持正常的解剖位置。
控制排尿排便: 协助控制排尿、排便,保证尿液、粪便的正常排出。
维持性功能: 参与性活动,增加性快感。
稳定骨盆: 参与核心稳定,维持骨盆的稳定性。
因此,一个健康强壮的盆底,对于女性的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哪些因素悄悄伤害它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一些特殊情况,我们的盆底肌可能会变得松弛、无力,甚至受损。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
1.分娩
为何是“头号”因素?尤其是顺产,盆底肌在分娩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会被过度拉伸、撕裂,甚至神经损伤。
影响:产后可能出现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
温馨提示:产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2.怀孕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盆底肌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同时,孕期激素的变化也会使盆底肌松弛。
影响:孕期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情况,增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
3.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
长期便秘时,排便需要用力,增加了对盆底的压力;慢性咳嗽也可能使腹压增高,导致盆底肌受损。
影响:增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温馨提示:积极治疗便秘和慢性咳嗽,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4.肥胖
肥胖会增加腹腔压力,给盆底肌带来额外的负担。
影响:增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温馨提示: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5.更年期激素水平的变化
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盆底肌的弹性,使其变得松弛。
影响:增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6.长期提重物
长期提重物或进行剧烈运动,会增加腹压,对盆底造成压力。
影响:增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温馨提示:尽量避免长时间提重物,或选择正确的姿势。
7.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削弱盆底肌肉的力量。
影响:降低盆底肌的支撑力,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
温馨提示:保持规律的运动,尤其是加强盆底肌肉的训练。
8.不良的排尿习惯:
憋尿、排尿时用力,都会增加盆底的压力。
影响:增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温馨提示:养成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憋尿,排尿时放松。
盆底受损的“信号”
当盆底功能受损时,身体会发出一些“警报”,别忽视这些信号:
尿失禁: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运动时,出现漏尿。
尿频、尿急:频繁有尿意,甚至出现尿失禁。
排便困难或失禁:便秘、排便时费力,或出现漏便。
盆腔器官脱垂:感觉阴道有异物感,或者有东西“掉出来”。
性生活不适:性交疼痛、性快感下降。
腰酸背痛:盆底肌无力可能导致骨盆不稳定,引发腰酸背痛。
守护盆底健康的日常保健方法
即使没有出现症状,我们也应该重视盆底健康。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健方法: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如何做:像憋尿一样,收缩盆底肌肉5~10秒,然后放松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做2~3组。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
注意:找到正确的肌肉非常重要,可以咨询医生或康复师,或者使用盆底肌训练仪。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保持理想体重,减轻盆底的负担。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力量。
3.改善排便习惯
避免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规律排便: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4.避免长期提重物和剧烈运动
注意姿势:提重物时,采用正确的姿势,避免腰部和腹部用力。
5.及时就医
出现症状时,不要羞于启齿,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进行盆底评估和治疗:医生可以进行盆底评估,并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例如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等。
结语
盆底健康是女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分娩是影响盆底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在悄悄地伤害着它。通过了解这些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治疗盆底问题,我们就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