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耳边突然响起嗡嗡声、蝉鸣声或电流声,有时声音轻微,转瞬即逝;有时却持续不断,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这种令人困扰的现象,就是耳鸣。耳鸣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在听觉系统中的症状表现。了解耳鸣的成因并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耳鸣的常见原因
1.耳部疾病
外耳道耵聍栓塞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耵聍俗称耳屎,正常情况下会自行排出,但当耵聍触及鼓膜时可引起耳鸣。急或慢中耳炎同样不可忽视,无论是分泌性中耳炎还是化脓性中耳炎,炎症会导致中耳腔积液、鼓膜穿孔等问题,破坏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耳鸣症状,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耳痛等表现 。目前,感音性耳鸣为耳鸣中最常发生的部位,常见的如老年性聋、药物性及噪声性听力损失、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等,耳鸣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与听力损失有明显关系,感音性听力损失越重,越易产生耳鸣。
2.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会使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血液流动异常产生的湍流,会刺激内耳神经,引发搏动性耳鸣,耳鸣的节奏往往与心跳一致。而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代谢功能紊乱,也容易出现耳鸣症状。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干扰内耳的正常生理活动,诱发耳鸣。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处于高分贝环境,如工厂车间、KTV、酒吧等,或者经常戴着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且音量过大、时间过长,会对内耳的毛细胞造成损伤。这些毛细胞是声音感知的关键,一旦受损,就会引发耳鸣,甚至导致听力下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与耳鸣密切相关,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使血管收缩,减少内耳的血液灌注,同时还会刺激内耳神经,增加耳鸣发生的风险。
4.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内耳神经调节紊乱,从而引发耳鸣。而耳鸣又会进一步加重精神负担,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使得精神性耳鸣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二、耳鸣的科学防治
1.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耳鸣的基础。在噪音防护方面,身处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噪音环境时,务必佩戴符合标准的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降低噪声对内耳的损伤;使用耳机时,严格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给耳朵充足的休息时间。合理饮食也很重要,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B、C、E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瘦肉等,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功能,为耳朵健康筑牢防线。同时,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保证每天7-8小时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通过促进多巴胺分泌,有效缓解精神压力,从多方面预防耳鸣的发生。
2.治疗方法
一旦出现耳鸣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听力测试、耳部CT等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若因耵聍栓塞引发,医生会用耵聍钩或冲洗法取出耵聍,耳鸣多可缓解;中耳炎患者则需根据病情抗感染,必要时进行鼓膜穿刺、切开引流。对于病因不明或难以根治的耳鸣,可采用药物治疗,如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甲钴胺修复神经,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调节神经系统。此外,耳鸣习服疗法通过佩戴掩蔽器,帮助患者适应耳鸣;声治疗利用自然声、舒缓音乐掩盖耳鸣声,缓解焦虑,提升生活质量。
三、结语
耳鸣虽然常见且可能带来诸多困扰,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耳鸣,减少它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耳部健康,远离耳鸣烦恼,享受清晰美好的声音世界。




